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磺基水杨酸合铁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磺基水杨酸合铁配合物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

实验七铁(III)离子与磺基水杨酸配合物的组成和
稳定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图解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了解其工作原理。

4. 进一步练习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R)可以与Fe3+ 形成稳定的配合磺基水杨酸(简式为H
3
物。

配合物的组成随溶液pH值的不同而改变。

在pH=2~3、4~9、9~11时,磺基水杨酸与Fe3+能分别形成三种不同颜色、不同组成的配离子。

本实验是测定pH=2~3时所形成的红褐色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离子的组
溶液来控制溶液的pH值。

成及其稳定常数。

实验中通过加入一定量的HClO
4
由于所测溶液中磺基水杨酸是无色的,Fe3+溶液的浓度很小,也可认为是无色的,只有磺基水杨酸合铁(Ⅲ)配离子(MRn)是有色的。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A=εbc可知,当波长λ、溶液的温度T及比色皿的厚度b均一定时,溶液的吸光度A只与有色配离子的浓度c成正比。

通过对溶液吸光度的测定,可以求出配离子的组成。

用光度法测定配离子组成,通常有摩尔比法、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斜率法和平衡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本实验采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具体操作时,取用摩尔浓度相等的金属离子溶液和配位体溶液,按照不同的体积比(即摩尔数之比)配成一
系列溶液,测定其吸光度值。

以吸光度值 A 为纵坐标,体积分数(,即摩尔分数。

式中:V M为金属离子溶液的体积,V L为配位体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作图得如图1所示的曲线,将曲线两边的直线部分延长相交于B点,B点对应的吸光度值A B 最大。

由B点对应的摩尔分数值,可计算配离子中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的摩尔数之比,即可求得配离子MLn 中
配位体的数目n 。

图 1 配位体摩尔分数-吸光度图
在图1中,在B点最大吸收处对应的摩尔分数值为0.5,则:
即:金属离子与配位体摩尔数之比为1︰1。

一般认为,最大吸光度值B点处的 M 和 L 全部配合。

但由于配离子有一部分解离,其实际浓度要稍低一些,实验测得的最大吸光度值在E点(如图1所示),其吸光度为A E,则配
离子的解离度为:而配离子的稳定常数K稳可由下列平衡式导出:
MLn M + nL (电荷省去)
起始浓度 c 0 0
平衡浓度c-cα cα n cα
K稳=
式中c 为B点或E点所对应的金属离子的浓度,α为解离度。

当n = 1时,K稳=1-α/cα2
三、教学形式
1.指导与提问
(1)什么叫等摩尔系列法?怎样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得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
(2)本试验为什么对酸度要进行严格控制?怎样进行控制?
(3)怎样绘制吸光度——组成图?
介绍坐标轴比例的选择,点与线的描绘以及切线求最大吸光度的作图方法。

(4)为什么实验测得的K[稳]为表观值?怎样求得精确值?
因为磺基水杨酸C7H6O6S(H3X)是一个弱酸,在溶液中除了存在着H3X和Fe3+之间的配位平衡外,还存在着H3X的电离平衡,因此实验测得的稳定常数为表观值,精确值要求按下式进行校正。

K[稳] = K[稳](表观)⨯a H
a H 是配合物的酸效应系数,是表征配位体由于酸效应而引起的副反应程度,
pH=2 a H =1.935⨯1010 lg a H =10.3
2.预习要求
⑴容量瓶的正确使用
图2 容量瓶的使用
(2)移液管的使用,以及用移液管在烧杯中配制系列溶液。

图3 移液管的使用及正确操作演示
(3)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图4 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仪器简图
(1)仪器预热约20min。

(2)灵敏度选择:放大器灵敏度分五档,是逐步增加的,1档最低。

其选择原则是保证能使空白溶液很好调到透光率100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低档,这样仪器将有更高的稳定性。

所以,使用时一般灵敏度都放在1档,灵敏度不够时再逐步升高。

不过要注意,改变灵敏度后要重新调透光率0和透光率100。

(3)预热光度计:预热后,要连续几次调透光率0和透光率100,仪器才可开始进行测量。

(4)测量溶液光密度:打开比色皿暗箱盖,取出比色皿架,除已装空白溶液的比色皿外,其余3个比色皿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所装溶液洗2~3遍,接着依次装入不同浓度的标准系列溶液或未知液,液面应高于比色皿的2/3,溶液(千万不要使劲擦,以免磨毛比色皿的透光面),将它们依次放到比色皿架内,并把比色皿放回暗箱内定位销上(尽量贴近左面,光面穿过光路),把比色皿暗箱盖合上。

先将比色皿架定位杆拉出一格,使装第一个被测溶液的比色皿进入光路,从光密度表
上即可读出被测溶液的光密度,接着把比色皿架的定位杆再拉出一格,进行下一个被测溶
液的测量。

②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图5 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仪器简图
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Ⅰ检查仪器的电源线连接及各个调节旋钮的起始位置,并将“灵敏度调节旋钮”调至“1”档。

Ⅱ开启电源开关,指示灯亮。

“选择开关”置于“T”。

用“波长手轮”将波长调至工作波长处。

Ⅲ仪器预热20分钟。

打开试样室盖,光门立即自动关闭。

Ⅳ调“0%T旋钮”,使显示为“00.0”;盖上舱盖,光门自动打开;将参比溶液置于光路中。

Ⅴ调“100%T旋钮”,使显示为“100.0”;否则将灵敏度调至“2”档,依次类推,直至能调至“100.0”为止;当改变“灵敏度调节旋钮”的档数后,应重新调节“00.0”,接着再调“100.0”连续几次调节“00.0”和“100.0”直至稳定,仪器即可进行正常测定工作。

Ⅵ将“选择开关”置于A;调节“吸光度调零旋钮”,使“数字显示器”显示“00.0”。

Ⅶ将待测溶液推入光路,“数字显示器”上显示的值即为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值。

3.注意事项与可能产生的问题:
⑴0.00100mol/L Fe3+溶液与0.00100mol/L磺基水杨酸溶液可自己配制,也可由实验室提供。

⑵实验室提供的是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不需再进行洗涤,用后要求洗涤干净,最后用去离
子水漂洗2~3次。

⑶两人合配一组溶液,合测一组吸光度。

为了减少误差,在配制溶液时吸取同种试剂必须
由一个人来操作。

⑷影响配合物组成及K[稳]值除仪器因素外,大多数是由于搞错溶液编号,溶液浓度没有配
准,容器不干净,使测得吸光度不呈规律性变化,作得的吸光度——组成图不对称。

另一原因是由于作图具有任意性,通过作切线不易取得可靠的理论最大吸光度值,导致K[稳]偏大或偏小。

⑸每台仪器所配套的比色皿,不能与其它仪器上的比色皿单个调换。

⑹干燥器中的干燥剂如已变色,应立即更新或进行烘干后再用。

⑺仪器接地要良好,否则显示数字不稳定。

⑻取放比色皿时,只能用手拿毛玻璃面;擦试比色皿外壁溶液时,只能用镜头
纸;比色皿内盛放的溶液不能超过其高度的4/5;比色皿放入比色皿框中时,
应使透光玻璃面通过光路。

四、实验内容
1. 配制磺基水杨酸合铁系列溶液
用带刻度10mL的吸量管按表1的数据吸取各溶液,分别注入已编号的干燥的50mL小烧杯中,并搅拌各溶液。

表1 磺基水杨酸合铁系列溶液的组成
图 6 磺基水杨酸合铁系列溶液的配制
2. 测定磺基水杨酸合铁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取4只1cm的比色皿,分别装入参比溶液(即0.01mol·L-1 HClO4,放入比色皿框中的第一格内),1号溶液,2号溶液和3号溶液,其中后三个溶液分别放入比色皿框中的第二、三、四格内)。

在λ=500nm处,调节合适的灵敏度档,测各溶液的吸光度,然后将1、2、3号溶液分别换成4、5、6号溶液,测定它们的吸光度。

依次类推,直至将所有的溶液都测出其吸光度为止。

将数据记录于表2中。

注意:比色皿要先用去离子水冲洗,再用待测溶液冲洗2~3遍。

图 7磺基水杨酸合铁系列溶液吸光度的测定
表2 原始数据记录表
五.数据处理
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体积比 V Fe3+ /( V Fe3+ +V L),即摩尔分数为横坐标作图,点击图8中的按钮可完成作图过程。

图8 实验数据绘图过程
六、教学检查
1.pH =2时Fe3+与H3X形成1:1配合物,检查摩尔分数0.5处吸光度是否为最大?2.K稳的文献值为4.365⨯1014 (lg K稳= 14.64)
3.试验测的K稳(表观)值:2.0⨯104~ 2.4⨯104 符合要求。

如用电脑处理实验数据,可以提高等摩尔系列法测定稳定常数的精确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