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美白对虾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南美白对虾主要疾病及防治技术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高温期、高密度、清池不彻底、水体富营养化的水池。
预防:定期泼洒生石灰,每亩每米水深 8~10 千克;或二氯海因或溴氯海因每亩每米 水深 200~250 克。
治疗: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每亩每米水深 150~200 毫升,病重时隔日再重复施一次。 同时每千克饲料中添加 Vc2 克+复方恩诺沙星 2 克,连投 5~7 天为一个疗程。
预防:①彻底清淤,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放养。②定期泼洒溴氯海因,每亩每米水深 200~250 克,消毒后 2 天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每亩每米水深 500~1000 克。③经常按 饲料量的%~%添加 FRC 活力源添加剂和复合免疫多糖、高稳 Vc,可增强对虾的免疫能力 及抗病力。
治疗:①第一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每亩每米水深 250~300 克,连泼 2 天,一天一 次,下午 4 点左右再沿池边泼洒 Vc 一次,其用量为每亩 250 克。第三天停药一天,第四 天再全池泼洒白浊红体宁,每亩每米水深 250~300 毫升。第七天再全池泼洒活力菌,每
三、弧菌病
主要是由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病虾活动力减退,游动缓慢或沉于水底不动,食欲减 退,腹部游泳足先变红。以后步足、尾扇也呈红色,伴随有烂眼、烂鳃发生。
流行情况:该病在各养虾区都有流行,放养密度太大、水质腐败的池塘更易发生。
预防:①彻底清淤,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放养,高温季节定期泼洒活力菌,每亩每米 水深 500 克。②定期泼洒生石灰(每亩每米水深 8~10 千克)或溴氯海因(每亩每米水深 200 克)。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 6~8 月份,一个月左右的幼虾易被感染,3~10 天内大量死 亡,死亡率高达 80%~90%,甚至 100%,是当前最常见的暴发性流行病。
主要控制技术:该病目前虽然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对虾感染该病毒后也要有一定的条 件才会发病致死,对虾是否感染杆状病毒而发病死亡与对虾消化道内微生物群落(细菌群 落)的组成演变和池水中微生物的组成有关。当其原有微生物群落处于生态平衡时,可抑 制杆状病毒的感染。反之,病毒就可能在消化道内增殖感染,进而传播到对虾的其他器官 如淋巴、肝胰腺等,使对虾发生病变直至死亡。所以应进行综合预防。
亩每米水深 500~1000 克,保持池塘中有益微生物的优势种群。②外用同时于每千克饲料 中添加 FRC 活力源添加剂 8~10 克+复方恩诺沙星 1 克+Vc2 克+复合免疫多糖 2 克,连续 投喂 7~10 天为一疗程。
二、白斑病
病因主要是由 HHNBV 杆状病毒和养殖环境不良而引起。病虾离群、不摄食、胃肠内空 无食物,在池边缓慢游动,体色稍变红,头胸甲及腹甲很容易揭开而不粘连,甲壳上可见 白色的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着,严重时白点连成白斑,病虾鳃丝发黄,肝胰腺肿大、 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
预防:每 10 天左右全池泼洒 EM 菌(每亩每米水深 500 克)及沸石粉(每亩每米水深 30~50 千克),达到改良水质及底质环境的目的,同时每 10~15 天投喂于每千克饲料中 添加 Vc2 克、复合免疫多糖 2 克、FRC-II 型活力源添加剂 2 克的饵料 2~3 天,一天一 次。
治疗: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每亩每米水深 250~300 克,连泼 2~3 天,一天一次。同 时按饲料量的%~%添加 FRC 活力源添加剂和%~%添加免疫多糖,可增强对虾的免疫能力 及抗病力;饲料量的 2%~3%添加活性微生物制剂如 EM 菌可有效调节对虾消化道内微生 态平衡。同时内服一些抗病毒的中草药,连投 7~10 天为一疗程。
治疗: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复方恩诺沙星 2 克+土霉素~克,连续投喂 7~10 天为一疗 程。
四、肠炎病
患病虾主要表现为游动缓慢,摄食不振,肠道水肿变粗、发黑,肌肉发白,肠道内有 大量杆状细菌。
流行情况:该病在对虾幼体阶段(规格 3~6 厘米)极易发生,死亡率较高,5~6 月流 行。
预防:饲料内经常添加免疫多糖和微生物制剂,有助于改善虾肠道微生态环境,可大 幅度减少肠炎发生率,在每千克饲料内添加免疫多糖和生物制剂各 2 克,通常连续投喂 3~5 天。
南美白对虾主要疾病及防 治技术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也越来越多,有些病 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现已成为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进一步发展南美白对 虾养殖,必须加强生态健康养殖,经常对水质进行检测,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养殖水体环 境,投喂高品质的全价饵料和免疫多糖,增强虾的抗应激能力,同时严格防范、切断病原 体的入池,做到防重于治。下面对其主要病害做一简述。
一、红体病(又称“桃拉综合征”)
主要由桃拉病毒感染引起。患病的虾体形消瘦,甲壳变软,红须、红尾,体色变暗、 变红,镜检发现红色素细胞扩散变红,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容易分离,消化道特别是胃不 饱满,肠道发红,并且肿胀,发病初期大部分病虾在水面缓慢游动,且靠边死亡,头胸甲 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点。
流行情况:该病为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该病发病迅 速,死亡率高,一般虾池发病后 10 天左右大部分对虾死亡,其死亡率高达 40%~60%。 发病对虾规格大约在 5~9 厘米,养殖时间约在 30~60 天,环境剧变时更易发生此病。
治疗: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每亩每米水深 200 克或溴氯海因每亩每米水深 250 克一次, 同时每千克饲料内添加肠病宁病原主要是柱状曲桡杆菌感染引起。病虾鳃呈桔黄色或褐色,后逐步变暗,最后变 成黑色,故称黑鳃病。开始一般由细菌、真菌感染,造成组织病变,呼吸困难,然后水流 带来许多有机碎片附着鳃丝上,加之寄生聚缩虫等,更加重了呼吸困难,使虾体消瘦,游 动停滞至死亡。病虾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主要危害对虾幼体。
六、固着类纤毛虫病
主要是由原生动物固着类纤毛虫、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和钟形虫寄生所致。它主 要寄生在虾的鳃部和体表,呈灰黑色绒毛状,病虾离群独游,摄食不振,镜检可见大量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