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

1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 )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强毒株引起的、以感染禽类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

新城疫不仅可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对国际贸易也有严重影响。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新城疫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新城疫被列为优先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

在公共卫生方面,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接触大量病毒时可引起结膜炎等症状。

1 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 新城疫最早于1926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 )和英格兰的滨海小镇新城(Newcastle-upon-Tyne )发现[2-3],但对于全球首次发生的时间目前尚有争论。

首先,本病于1926年首次在欧亚两个地区同时出现,这在流行病学上很难解释。

另外,有证据表明本病在1926年之前可能在部分地区就已存在,如韩国可能在1924年就有新城疫的存在和流行,甚至还有更早的疑似新城疫发生的报道,如19世纪中期在欧洲和亚洲报告的在家禽中广泛传播的高致病性疫病可能部分是由新城疫引起的[4]。

1898年在苏格兰西部群岛导致家禽大量死亡的神秘疫病可能也是由新城疫引起的[5]。

之前没有公开报道或者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当时国际贸易局限,疫病传播速度较慢,没有造成大面积暴发和扩散;二是受当时疫情信息交流不畅、养禽规模化程度不高、疫病识别报告能力欠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即使发生了新城疫,也由于误诊或者识别和报告能力欠缺等没引起高度关注。

尽管对该病的历史和起源还存在争议,但目前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33)通讯作者:王志亮新城疫的流行历史与现状刘华雷,王志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摘 要:新城疫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本文对新城疫的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对我国流行历史及现阶段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防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议,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城疫;流行历史;流行现状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 (2015)06-0001-04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Newcastle DiseaseLiu Hualei ,Wang Zhiliang(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 ,Qingdao ,Shandong 266032)Abstract :,with the main present Key words :Newcastle disease ;流行病学2普遍认为1926年是全球第一次新城疫大流行的开始。

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930年前后均有新城疫发生的报道,如朝鲜(1926年)、印度(1927年)、斯里兰卡(1927年)、菲律宾(1927年)、日本(1929年)、中国台湾(1935年)等,美国在1930年也报道了本病的发生,该病在短时间内迅速呈全球扩散趋势。

Hanson [4]对东南亚地区在1930年前后突然大规模发生新城疫提出了三种假设:第一种假设是新城疫可能在东南亚地区很早就已散发存在,只不过限于当时养禽业规模而没有引起暴发,但当规模化养殖越来越普遍的时候就导致了大面积的暴发,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第二种假设是新城疫最早可能仅存在于栖息在东南亚热带雨林的野鸟中,后来由于人为因素将新城疫引入到家禽,这与目前由于热带鸟的移动导致新城疫的扩散类似;第三种假设则是新城疫的祖先病毒致病性发生突变,大规模流行。

自1926新城疫大流行[6]NDV 所引起: 第一次全球大流行(1920s 至1960s )起源于东南亚,主要是由基因II 、III 和IV 等三种主要基因型的NDV 所引起的,这次大流行前后持续近三十多年,显示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差异,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鸡,水禽、鸟类等几乎不发病,限于当时养鸡规模和家禽贸易的落后,本次新城疫疫情传播速度相对缓慢,一直呈局部零星暴发。

第二次全球大流行(1960s 至1970s )可能起源于中东,主要危害观赏鸟、笼养鸟等禽类,并伴随笼养鸟的国际贸易(很多专家把这次大流行归咎于鹦鹉)把该类型的新城疫传向全球,这次流行的主要基因型包括基因V 和VI 型,这次疫情的快速传播主要与养禽急剧产业化以及鹦鹉的国际贸易有关。

第三次全球大流行(1970s 后期至1980s )首先是由鸽子引起的,可能亦起源于中东,然后传至欧洲,进而传遍全球。

在第二次全球大流行以后,全球普遍意识到鹦鹉类等珍禽在新城疫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作用,因此对这些笼养鸟的进口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但忽视了赛鸽、观赏鸽和肉鸽等作为新城疫强毒的潜在来源。

因此在第三次全球大流行初期,鸽子作为媒介在短时间内迅速将新城疫传播到其它地区。

在这次新城疫大流行中,首先被感染的是鸽子,临床表现与鸡的嗜神经型新城疫相似,但没有呼吸道症状,可导致鸽群严重死亡,随后该病危害到鸡群。

这次大流行主要与基因VIb 亚型新城疫病毒有关。

第四次全球大流行主要是由基因VII 型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可能也起源于亚洲,因为至今为止公开报道的最早出现的基因VIIa 亚型新城疫病毒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中国台湾1984年,日本1985年,印度尼西亚1988年),1992年在意大利出现流行。

1984年保加利亚和意大利首次1990年VII 型为主,但有专家提出,在亚洲和中东地区多个国家新出现的基因VIIh 和VIIi 以及VIIIa 和VIIIb 亚型新城疫病毒可能会导致全球第五次新城疫大流行[6]。

目前新城疫在亚洲、非洲、中美洲和南非地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地方流行性疫病,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近年来也有发生新城疫的报道。

2 我国新城疫的流行历史 我国于1946年由梁英和马闻天等首次通过病毒分离证实了新城疫在我国的存在和流行,认为当时流行的“鸡瘟”就是新城疫,而当年流行的代表毒株为F48株,该毒株目前仍是我国进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经典强毒[1]。

但根据记载,在此之前我国可能就已经存在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如1928年12月《浙江农业》曾记载了浙江多个地区疑似发生本病,随后全国多个省市有疑似新城疫发生的记载;1935年,河南首次公开报告发生了大面积的“鸡瘟”,后来经调查可能也属于新城疫的流行。

因此,我国最早可能在1928年就有本病的流行,只不过限于当时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养殖密度不大、流通范围局限等因素,在全国各地并没有造成大的扩散和流行,仅呈局部地区散发,后来才逐渐引起大规模发病。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对新城疫实行了全面免疫的策略,对我国新城疫的防控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流行得到一定的控制,但随后我国新城疫呈现出新的流行病学特点,如:非典型性新城疫越来越普遍、免疫失败现象日益严重、感染宿主范围扩大、多种基因型并存等。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主要流行的新城疫病毒基因型也在不断进化中,如我国最早分离到的F48株属于经典的基因IX型,在19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我国西部地区曾出现过基因VIII型毒株,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世纪90XII型。

3 我国新城疫流行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城疫全面免疫防控策略的不断深入,加上我国养禽业发展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新城疫的流行得到了一定控制,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局部地区仍有持续性地方流行,免疫失败和免疫带毒现象长期存在。

目前我国新城疫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3.1 疫情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国对新城疫疫情实行月报制度。

依据《兽医公报》公布的数据分析,尽管目前新城疫在我国仍然是一种地方流行的疫病,危害依然十分严重,但新城疫疫情暴发的整体形势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详见图1)。

3.2 家禽中新城疫强毒带毒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国家新城疫参考实验室自2011年起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了基于风险的病原学主动监测,在一些养禽密集地区、水禽主要养殖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活禽市场、养殖场等高风险地区持续进行了新城疫监测。

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家禽中新城疫强毒带毒率逐年下降(详见表1)。

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实施免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

加上近年来新城疫疫苗质量不断提高,基层冷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新城疫防疫工作开展较为扎实。

其次是我国的养禽模式正在发生转变,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养禽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禽养殖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简单、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低下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庭院散养家禽的比重越来越小,规模化比重稳步增加,同时养禽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越来越高,降低了新城疫发生的风险。

3.3 病原具有多样性,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新基因型 持续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流行的新城疫病毒以基因VI型和VII型为主,其中基因VI型主要存在于鸽群中,在鸡群和鹅群流行的新城疫则以基因VII型为主。

古典的基因IX型越来越少,表1 新城疫主动监测情况(2011—2014年)年份监测场点数NDV强毒阳性场点数NDV强毒比例2011701724.29% 201220411 5.39% 201323711 4.64% 20142176 2.76%图1 2008—2014年全国报告新城疫疫情次数及趋势3流行病学4原来在鸡群中流行的基因VI 型也很难分离到。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我国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新的基因型,如在我国华南地区鹅群中首次检出的基因XII 型新城疫病毒以及从广西野鸟中首次检出的基因VIIh 新城疫病毒。

基因XII 型新城疫病毒最早于2010年从广东活禽市场的鹅群中分离到,这种类型的病毒尽管基因组长度仍为15192nt ,但与我国主要流行的基因VII 型新城疫病毒存在明显差异,系统分析证实其为国际上新出现的基因型,与2008年从南美秘鲁分离到的新城疫病毒同源性最高,目前这种基因XII 型新城疫病毒的来源仍不清楚[7-8]。

基因VIIh 亚型新城疫病毒之前一直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部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呈地方流行,我国于2011年从广西的野鸟中首次分离到这种基因型的病毒,随后在云南和贵州等家传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大[9]。

3.4疫失败时有发生 免疫失败的原因除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抑制病的存在之外,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基因型和抗原性不匹配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2014年扬州大学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研制出与国内主要流行的VII 型新城疫病毒抗原性和基因型匹配性较好的国家一类新兽药——重组新城疫病毒(A-VII 株)灭活疫苗,将为我国新城疫防控及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