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分析与探讨驻马店城市规划自驻马店撤地设市以来已历经多次修编。

最早的为2002年编制的(2001-202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之后又在2007年修编(2006-202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行政区域的扩大,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案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驻马店市又在2011年编制了(2010-203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

这样基本就是相当于5年左右编制一个新的城市规划,由于每个城市规划执行时间限,而且难以与城市实际发展进度吻合。

同时我市城市规划为宏观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市区内部具体规划相对缺乏。

所以本文就针对2010-203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几点做详尽分析。

1 驻马店概况驻马店位于河南中南部,北接漯河,南临信阳,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

位于北纬32°18' - 33°35 ' ,东经113°10' --115°12'之间,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

如图1。

全市辖9县一区。

总面积1508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总人口723万人(2010年数据)。

图12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性质2.1 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时一些列具体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组成的。

其中通常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建设水平目标。

本文将对社会发展目标中的人口规模与建设水平目标中的建设规模进行分析。

新总体规划(2010—2030)纲要确定的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为:2010年人口48.5万人,建成区用地51.4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78万人,建设用地97.5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96万人,建设用地115.2平方公里;2030年人口133万人,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

2.1.1 工业化对城市的影响针对旧规划(2006-2020)中规划期末组合城市人口规模115万人以上的要求,新总体规划(2010—2030)中2020年规划人口为96万人。

鉴于2011年上半年,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550亿元,全部工业占生产总值的40.2%,所占比重首次突破40%,这意味着工业逐步开始成为区域内主导产业。

在工业化发展中,而作为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则刚刚进入发展阶段,所以这种渐进的城市化步奏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

但是在工业化中期后期,城市首位度逐步提高,将会吸引周边资金、物资、劳动力向城市的加速集聚,城市化进程将会进入加速阶段。

2.1.2 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的关系同时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5.45亿元,而2010年普查数据723万人,用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得出人均GDP为14598.2元,依2010年中美汇率1:7.6折合美金约为人均1920美元。

根据周一星、徐学强对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的研究,对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5000美元左右),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将其研究同样应用于相对独立的市域经济体,应该同样适用,若如此,则我市现已进入城市化迅速发展期。

2.1.3 霍尔模型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分析另外采用霍尔模型对我市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做分析的话,我市现在处于第一时期,即以驻马店市区为高级中心地的市域城市体系中现在处于绝对集中期,在2020年左右将由绝对集中到相对集中时期过渡,即在2020年至2030年郊区城市化逐步发展时,城市人口会迅速增长。

然而根据新总体规划(2010—2030)纲要确定的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分别如图2、图3所示:图2图3通过图表可知,2010年至2015年这5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32.4%,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率为38%,是规划内驻马店市区城市化进程最快的的几年。

同时5年内建成区面积由51.4平方公里递增至2015年的97.5平方公里,增加了46.2平方公里。

5年内规划的新增建成区面积占20年期新增规划面积98.6平方公里的46.85%,这过多挤占了未来15年城市的发展空间,极易造成城市化过程中的摊大饼式发展,不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同时也是典型的为土地财政服务与GDP崇拜主导下的城市规划。

前文已通过霍尔模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化充分论证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刚起步不久,同时现在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并初步估计我市的城市化进程会在2020年达到顶峰,而(2010-2030)规划中将2010-2015这5年定义为城市化的顶峰时刻,忽略了城市化进程的渐进规律,对此本文认为确有不妥。

2.1.4 小结本研究认为中心城区在2020年前后阶段人口规模和城市建成区规模将为城市化发展最快速阶段,而这段时期才会是人口增长率和建成区面积增长率最高的时段。

而新总体规划(2010—2030)纲要中对中心城区人口总量与建成区面积的规划过于激进,考虑到政府追逐短期效益最大化以及推进土地财政策略的冲动,故而迫切需要修改规划,限制2010-2015年间土地供给,进而保障2020年前后土地的集中供给,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及预留足够的城市发展空间。

2.2 城市性质定位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定位关系城市未来长久时期的发展,尤其是关乎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分工与地位。

在中原经济区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与各中心地竞争中,我市城市城市性质定位更显意义重大。

本文将通过我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我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职能和分工、其他特点等三项对新总体规划(2010—2030)大纲进行分析。

新总体规划(2010—2030)大纲确定驻马店市的城市性质为:中原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制造业和商贸物流基地,中原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2.2.1 区域内主要中心地概况一个城市的性质定位需要与自己周边城市发展状况相结合,尤其是需要对应本经济区域内一级中心地的发展要求,从而实现与周边区域的经济互补与合作。

在中原经济区中,我市面临的主要竞争中心地如图4。

4图表1主导产业竞争城市2010年GDP总值(亿)郑州4000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漯河674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服装纺织、机械加工武汉5565.93电子信息、汽车产业、装备制造、食品产业信阳1150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电子信息产业2.2.2 驻马店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由图4可知,驻马店市南向方向有以武汉为核心的1级中心地,同时比邻以信阳为核心的次级中心地;北向有以郑州为核心的1级中心地和以漯河为核心的次级中心地。

我市处于中原经济区内的郑州和武汉两大1级中心地的辐射重叠区域,导致了我市处于城市化洼地的不利状况。

然而与此同时,受周边1级中心地压制较少,如果市区规划适当,实现洼地崛起还是有可能的。

2.2.3 我市在中原经济区中的职能和分工由于郑州与武汉这两大中心地的互相竞争与发展,这两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自然会出现重叠。

而根据两地之间物流运费最优化原则,在两地的直线距离中段处,最适合设置商贸物流基地。

然而在本区域内,信阳和漯河在物流方面既没有我市的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发展,在新规划中我市定位为现代化的制造业和商贸物流基地还是符合本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的,因此定位应该较为准确。

2.2.4其他特点我市的定位为中原生态休闲旅游名城,然而本区域内面临洛阳、开封、南阳等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竞争,相对而言我市社会知名度不高,虽然我市拥有“梁祝故里”、“汝半朝”等知名传说,同时为抗战时期的“小延安”之称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然而与周边区域竞争中依然难免位于劣势,本文认为这个定位操作性较差,有些牵强。

3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纲要提出大驻马店市包括中心城区和遂平、确山、汝南三县,最终形成“一核三极”、“一环三带”的发展格局和城市形态。

3.1 运用中心地理论对一核三极的发展格局的分析一核为:驻马店中心城区,即驿城区、市集聚区和市开发区,三极为:遂平县城、确山县城、汝南县城。

三级由交通干线串联,地理空间形状类似等腰三角形,而经地图测距,驻马店市区几乎位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垂线与底边交点。

同时本区域满足各中心地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距离相近、每个中心地市场区域半径相似的特点,符合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假设条件。

图5故本文中心地理论来分析驻马店市区的一核三极的规划。

驻马店市是本区域的高级中心地,然而由于高级中心地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周边市场与劳动力在本区域的集聚,进而达成规模效应,降低个体生产成本。

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连接周边地理位置较近的确山、遂平、汝南等三县,通过拓宽中心地周边的服务范围,亦即扩大本区域的需求门槛距离,拓宽驻马店市区区域经济发展腹地,从而使市区生产者与经营者获得超额利润,增加驻马店市区域中心地地位,有利于提高市区首位度,从而促进人流、物流的在本区域的集聚,在获得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后进一步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形成一个城市化的良性循环。

3.2 交通成本法分析都市休闲旅游环一环:都市休闲旅游环,由S220省道、S334省道、S219省道。

即为图上标示的三个圆圈范围的休闲区域。

如图三。

本方案充分利用了交通干线的辐射效用,充分将本区域的绿地、湿地、山地等自然资源与中心区域连接起来,进而使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可以促进周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为都市居民生活提供了广阔的休闲区域。

周边被休闲空间、乡村所包围,颇有些田园城市的雏形。

图6然而这个都市休闲旅游环的目的在于串联众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拉近城市与旅游景区的时空距离,亲近自然山水。

然而这个规划所欠缺考虑的是市区与休闲区域的时空距离。

由sogou 地图测距所得,市区与周边最近风景区的直线距离至少为17公里,这已经超出城市居民有效的休闲空间距离,居民休闲高昂的交通成本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周边休闲旅游环的作用。

3.3 利用带型城市模式对三带的分析我市对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做的比较简单,仅仅概括性的提到构建城市空间发展带、产业集聚发展带、商务休闲发展带,具体位置如图5.本文将以带型城市理论对本区域的城市三带规划进行分析。

我市的这个方案可以形象的概括为两横一纵,利用公路做轴线连接周边三县,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区域优越的交通条件,具备典型的带型城市的色彩,然而带型城市有违地租原理以及城市圈层结构,在追求集聚效应以及投资利润最大化的背景下,如果要实现还要面临诸多困难。

3.4 结论新规划中,一核三极的构想,提出以市区为核心构建大驻马店区规划,能充分调动经济发展的各类要素,利于提高市区首位度。

并使区域内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契合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良性互动关系,符合经济运行规律,本文认为这是整篇规划中最合理且最具操作难度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