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则 一、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上一轮《汤原镇城市总体规划》是1995年由省政府批复开始实施的。上轮规划确定汤原镇的城市性质为:“汤原镇是佳木斯市卫星城,是汤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食品工业、建材工业为主的小城市。”城市规模为近期(2000年)人口6.5万人,用地1005.16hm2;远期(2010年)人口8万人,用地1181.97hm2,主要用地发展方向为向北。 上轮总体规划符合当时汤原的实际情况,为汤原县近几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在道路系统建设和用地结构建设等方面,为汤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轮规划对汤原县的发展,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直接指导了汤原县的工业用地、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等的建设。从规划的实施情况来看,上轮规划对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的确定和预测基本正确。 进入21世纪,我国步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活动更加活跃;汤原地热资源的发现和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为汤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有的城市规模、布局结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二、主要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6.《城市环卫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7.《汤原镇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编制) 8.黑龙江省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文件 9.其它相关资料、技术规范与法规 三、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节约、协调、综合平衡才能持续发展。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的平衡点,促进汤原镇城市发展的有序进行。 2.整体性原则 针对汤原镇实际,从整体上妥善处理好工业与居住、建设与发展等矛盾,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规划建设方针,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含义,解决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 3.集约性原则 强化建成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多功能、现代化、生态化的城市区域。 4.动态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本轮规划从动态的视角对汤原镇的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将汤原镇城市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统一到一个过程,谋划其发展,对不同时段内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协调,实施滚动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弹性。 5.可操作性原则 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策划,提出系列可操作性的措施与建设,创造性地解决汤原镇发展的特殊性问题。 四、规划编制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次规划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汤原县地热资源的发现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城市的功能结构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旧有的城市布局产生了新的矛盾。 2.随着汤原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桎梏作用越来越明显,亟待规划解决。 3.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为我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佳木斯市的工业将得到长足发展,规划要研究如何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联系,将汤原建成佳市的后方工业基地。 五、规划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并结合汤原县的具体情况,确定本次汤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2~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2~2005年。 第二章 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建设目标 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工业改革,全力推动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建设和对外开放步伐,加强以城建、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汤原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力争以发展绿色食品和畜牧业为切入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取得新突破。 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人民生活水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年均递增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9.5%,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m2,农村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5m2,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 2.社会服务体系 规划期内汤原镇应建成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至2020年,汤原镇每万人商业服务网点达到400个,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50人,全市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重20%以上。 3.科技文化发展 科教兴国作为我国跨世纪的两大战略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文化的发展既包括生产要素的科技化程度,也包含人民文化生活的发展水平,主要指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5%,全镇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城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基础设施 水、通讯、能源、道路等设施是代表城镇发展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汤原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与城镇现代化的要求仍有差距。规划期末,汤原镇应拥有便捷的内外交通通讯系统,有效的水资源利用系统,方便的城镇基础设施系统,城镇人均道路、广场面积应达到15m2,拥有镇区内快速交通系统和高效的交通与车辆管理信息系统;拥有与国内外联系密切的通信系统。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镇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100%。 5.资源利用水平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 6.城镇环境污染治理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环境污染治理已越来越受重视。至规划期末,城镇TSP(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控制在0.12mg/m3;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控制在0.019mg/m3;城镇三废综合利用率达90%,城镇环境噪声平均控制在52dB以下。 7.城乡生态环境 至规划期末,汤原镇森林覆盖率达40%,绿色植被覆盖率达8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m2。完全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人们将生产、工作和生活在整洁、干净、舒适和优美的环境中。 三、城镇发展战略 1.建立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的经济结构 以加强服务和政策引导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过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 (1)以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提速增效。 (2)以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为牵动,调整优化种植业机构和品种结构,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 (3)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并扶持造纸、食品、建材、塑料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4)对现有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三改一加强”,不断提高效益。 (5)通过招商引资多上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对农畜产品加工业。 (6)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向高水平、宽领域发展,鼓励更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 (7)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8)以地热资源为牵动,主攻综合利用,统筹规划,招商引资,多元开发。 (9)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2.建设与自然和谐的高质量人居环境 要建设与汤原镇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发展空间,发展适当的城镇规模,逐渐强化县域内城镇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功能分工。同时加强城镇环保意识,提高县域与镇区的绿化程度,形成有机联系的绿化网络,保护并逐渐改善汤原镇的自然与人居环境,使二者能够协调有序地共同发展。 3.建设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 现代化城镇应该为各阶层、各年龄的城镇居民提供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其能够为城镇社会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能力。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和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使城镇的社会治安、福利、保险、商业、服务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各项事业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居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4.建设安全、舒适、设施完备的城镇 镇区和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现代化中重要的方面,城镇住宅、给排水、通讯、经济供应、消防体系、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建设对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方便程度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安全、舒适、设施完备是增强城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化城镇的重要标志之一。 5.建设高效的城镇管理体系 城镇管理体系现代化是适应城镇快速发展必备的条件之一,谋求富有效率的管理体系对于城镇协调有序发展,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与浪费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县域概况 一、区位条件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腹地三江平原之西部,北接鹤岗市,西邻伊春市,东南与桦川县、南与佳木斯市、西南与依兰县隔松花江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46°30ˊ至47°21ˊ,东经129°30ˊ至130°59ˊ。行政辖区面积3416.10km2。 二、自然条件 1.地质条件 本县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小兴安岭隆起南端,依舒断堑带的西北。境内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北北东、北西、北北西向。出露有元古界、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元古界地层呈无古代混保岩及华力西晚期侵入岩的捕虏体产出。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序次构造交替活动构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形成,从境内及邻区各时期地层残留构造形迹分析,见有华夏系、新华夏第、华夏式、东西向构造系统等构造体系。 县境内侵入岩出露广泛,占基岩出露面积80%,以深成花岗岩类岩石为主,并有部分混合花岗杂岩。前者呈岩基或岩株状产出,构成北东向挤压带主体;后者则呈残留体零星分布。 2.地貌条件 县域北部为小兴安岭余脉,呈马蹄形环绕,东南部为广阔冲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