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脲甲醛

脲甲醛

脲甲醛
脲甲醛又称脲醛肥料,早在1924年德国的BASF公司获得了脲甲醛缩合肥料的第1个专利,1955年最先由BASF生产,是第一个商品化生产的缓释氮肥。

它由尿素与甲醛缩合而成,根据尿素与甲醛的摩尔比不同,可以制成不同缩合度(释放期)的脲醛肥料。

脲甲醛复合肥是尿素与甲醛在高温下反应生成1亚甲基2尿素和2亚甲基尿素两种胶体,再与磷酸一铵以及钾肥合成造粒,形成的复合肥料。

释放机理:它是在一种与碳相连接的聚合体中提供缓释氮的,具有较低的盐份指数,氮会在12到16周内被水缓慢分解。

健康的土壤需要高比例的微生物。

脲甲醛类缓释氮可作为营养与能量被微生物所消耗。

很小比例的氮可通过水的溶解性立即提供给植物,剩下的氮则通过微生物吸收分解来逐渐释放。

在国外脲甲醛肥料的生产和施用历史已久,并不是新型肥料。

主要用于高尔夫草坪、蔬菜和园林等,在日本脲甲醛肥料用于水稻田。

脲甲醛缓释氮肥只适合作基肥施用,除了草坪和园林外,如果在水稻、小麦和棉花等大田作物施用时,应该适当配有速效水溶性氮肥,肥效才好。

如不配速效氮肥,往往在作物前期会出现供氮不足的现象,而难以达到高产目标,还白白增加了施肥成本。

在有些情况下要酌情追施硫酸铵、尿素。

脲甲醛施入土壤后,有一部分化学分解作用,但主要是依靠微生物分解释放,不易淋溶损失。

可分解为甲醛和尿素,尿素再水解为二氧化碳和氨供植物吸收利用,而甲醛则留在土壤中,在它未挥发或分解之前,对作物和微生物均有副作用。

脲甲醛发展史:
1924年,脲甲醛作为化学品取得第一个专利。

1946年,发现尿素与甲醛的缩合物——脲甲醛可以降低释氮速度,并具有良好的肥效。

1947年,脲甲醛肥料获得专利。

1955年,美国开始固体脲甲醛商品化生产,作为缓释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同年北美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颁布了检定方法。

1965年,美国联合化学公司(AlliedChemicals)用脲甲醛树脂包覆氮肥颗粒,发现其有抗御淋溶的特性。

1966年,美国杜邦公司(DuPont)用甲醛气体与尿素粒肥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制造缓释脲甲醛包膜尿素,在工艺上较传统脲醛缓释尿素有一定的优越性。

20世纪70年代,脲甲醛缩合物包膜肥产业得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尿素-醛类缩合物缓释肥料被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主要应用于非农经济作物。

1984年,前苏联利用K2SO4与n(U)/n(F)=3的脲甲醛肥料生产脲醛复混肥料[m(K2O)/m(N)=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尿素-醛类缩合物缓释肥料及其缓释机理。

美国、欧洲、日本及前苏联等国商品化脲醛肥料生产较早,脲甲醛肥料是世界上最早商品化的缓释肥料。

缩二脲
缩二脲为白色长片形结晶,无气味,有吸湿性,水中结晶者含4分子结晶水。

在约110℃时失水,193℃时分解,温度再高时成三聚氰胺。

是尿素生产过程中一个必然生成的副产物,它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尿素产品的最终肥效,尿素产品中缩二脲含量越高对农作物的生长越不利,甚至杀死农作物。

在果、菜上长期、单独、连续施用尿素,容易造成缩二脲中毒。

有关研究发现,柑橘类作物,缩二脲积聚量超过0.25%,就会产生叶尖发黄变脆和花叶现象,降低光合作用,造成叶片早衰脱落,影响开花结果。

浓度过高产生盐害,造成烧根、烂根。

尿素在熔融过程中,若高温(高于133摄氏度)处理,会产生缩二脲,缩二脲含量超过2%时,对作物种子和幼苗均有毒害作用。

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

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的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