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月夜》一、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首联: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颔联: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颈联: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尾联: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3、悟诗诗歌抒发的情感:借月抒情,遥寄相思之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赏诗(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

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

请找出本诗的诗眼。

A、“独看”: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B、“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2)这首诗表达对家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感情的。

此诗以“月”为线索,用曲笔表情达意。

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

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

尾联“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背诗(熟读)《哀江头》一、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757年),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哀江头》.此诗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二、整体感知1.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二人的悲剧。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

【分部分学习】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

诗人是“吞声哭”(“潜行”),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敢光明正大地行走。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

“细柳新蒲”,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物是很美的。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3、面对眼前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明确: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安史之乱前的曲江,那时它是一片繁华盛景,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唐玄宗一行排场很大,彩旗飘扬,豪华奢侈,连南苑中的万物都生发光辉(教师承接语:这两句是总写昔日之繁华。

那么,诗人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一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帝妃游曲江的态度如何?明确:这两句暗用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用意就是讽刺唐玄宗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教师承接语:如此骄奢淫逸的李、杨二人,结局如何呢?我们再看“明眸皓齿今何在”到“去住彼此无消息”四句)。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

对比强烈,效果明显。

如此写来,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

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南望城北”?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明确: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衣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草自枯荣,永无尽期。

这是用无情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作者因为忧心如焚,哀痛极深,因而一时懵懵懂懂走向了城北,走错了方向。

最后两句与开头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

其中“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怖的气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总结: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蜀相》一、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1、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

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

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

请同学们思考,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什么写法?明确:本诗首联、颔联写景。

首句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第二句“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树之所以高大茂密,是因为没有人去砍伐它们,爱惜这些柏树,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

颔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这两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同时又饱含对他的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呈吴郎》一、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

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

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

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

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二、整体感知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明确:首联写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颔联写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颈联写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尾联写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诗人先自叙以前事以启发吴郎,接着委婉劝吴郎,最后指出人民贫苦的根源:一是苛捐杂税,一是战乱连连。

2、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普通的打枣小事人民的水深火热老泪纵横(教师点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