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五首(使用)

杜甫诗五首(使用)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柳永《雨霖铃》 姜夔《扬州慢》
拓展迁移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 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 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忧国忧民的体现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 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 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 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 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 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 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 (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 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 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 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 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苏轼《水调歌头》
拓展迁移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 情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张继《枫桥夜泊》 白居易《琵琶行》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永远使得后世英雄 们对此涕泪满裳!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小结: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记叙、 写景,写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 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颂其丰 功伟绩,叹其壮志未酬。
杜甫诗歌的名句:
• • • • • •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草堂-----四川成都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其经历分四 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1)诗的颔联描写 了哪些意象? 明确:碧草 黄鹂
(2)这些意象共同 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 明确:冷落 凄凉
3、颈联 和尾联中 塑造了诸 葛亮怎样 的人物形 象?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 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却出师未捷、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的意境。
妻子的望月之久
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念的痛苦生活。
小结:
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
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
眼, 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拓展迁移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 旷达的情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是这么一位诗人,少年好学,雄心壮志,吟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渴望“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 然而苍天弄人,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他的 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 他饱尝现实的冷酷,悲叹命运的多舛,真可谓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一生就像沙鸥,四 处游荡,仕途坎坷。 他的一生落魄潦倒,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最 终只能在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终结。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一代诗圣——杜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 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 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 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 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 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 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 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 《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杜 甫
登岳阳楼全景
岳 阳 楼 夜 景
背景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 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 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 茂密的地方。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石阶空自呈现一番春色,树丛叶间的黄鹂 徒然婉啭鸣唱,无人观赏、听闻。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先主曾三顾茅庐讨教定夺天下的方略,先生辅佐两 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 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 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登岳阳楼
渴望向往已久
杜甫
如愿以偿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强调登楼的喜悦
吴楚东南坼,坤日夜浮。
分裂。磅礴气势
漂浮。宏伟壮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蜀 相
杜甫
123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 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 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 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 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 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甫。
走近 杜甫
说说你所知道 的杜甫……
知识回顾
•杜甫(712—770)
少陵野老 子美 字____,自称______。他创作 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 诗史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是 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 诗圣 甫也被誉为“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沉郁顿挫 歌形式,风格______;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杜工部集 《________》。
探究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楼对 今 时照 昔 的, 的 喜强 心 悦调 情 登作
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洞庭湖广阔 无垠,烟波 浩淼。
诗人有不灭的 济世的博大胸 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 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 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显得气势不 凡,惊天动地。
杜甫写诸葛亮实际 是抒发自己的情感:颈 联表达对诸葛亮的称颂, 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尾联表达对诸葛亮的叹 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小结 1、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从诵读入手,理 解诗句,分析意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蜀相》主旨: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 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对他未能成 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表达了诗人报国无 门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