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
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遂効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
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后,张廷尉为淮南王相。
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
共承宗庙意也/
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
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B.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本文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用来作王室的代称。
D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等高级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释之富有才干,勇于进谏。
袁盎知道他的才能,加以举荐;后来张释之进言秦汉之事,果然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B.张释之不惧权贵,刚直不阿。
太子和粱王驾车入朝时违反了规定,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
C.张释之铁面无私,坚守原则。
对于冲撞皇帝案和玉环失窃案,张释之都没有逢迎皇帝的心意,而是坚持依法判处。
D张释之恭谨谦抑,礼贤下士。
王生在朝堂上故意让张释之给他系袜带,张释之丝毫不以为意,跪下身子帮他系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4分)
(2)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4分)
14张释之的法治思想对于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3分)
10.C(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
)
11.A(廷尉,掌管刑狱,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
)
12.B(张释之的弹効是在赦免之前,且赦免是皇上的命令,太后派人传出。
)
13.(1)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好半天。
(本句4分,既:已经。
因:趁机。
所以:……的原因。
每点1分,句子通顺1分。
)
(2)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给我跪着系袜带,是想借助这件事来让世人敬重他。
(本句4分,方:现在。
以:凭借,借助。
重:敬重。
每点1分,句子通顺1分。
)
14.(1)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执法要严格,要按法律的规定判罚,尺度要统一。
(3)执法要公正,不能有所倾斜。
(4)弃“人治”取“法治”。
(本题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
侍侯孝文帝,一直干了十年没被提升,个人也没有点儿名气。
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的才干,于是就请求文帝让张释之补了个谒者的空缺。
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好半天。
文帝认为很好。
太子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两兄弟同车入朝,在经过司马门时不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
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効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
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责问孝文帝,孝文帝摘下了帽子向太后认错说:“都怪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
”于是薄太后就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和梁王这才进了宫。
这件事使文帝对张释之感到很惊奇,于是任命他当了廷尉。
文帝外出路经中渭桥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从桥底下跑出来,文帝的车马受惊了。
文帝立刻派骑侍过去逮捕了他,把他交给了张释之。
张释之问罢,向文帝报告处罚决定说:“违反了戒严令,应该处以罚款。
”文帝一听生气地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老实,要是碰上别的马,还不会翻车摔伤我吗?你居然只判处他罚款!”张释之说:“法令应该是您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
按照法令理应这么判决,如果您一定要特别重判,那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了。
现在您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廷尉,是为整个天下持平的呀,如果我一旦有所倾斜,那整个天下的执法可就会随意轻重,那时百姓们可就无所适从了。
”过了好半天,文帝终于说:“你的判处是对的。
”后来又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
这人被捉后,文帝非常气愤,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
张释之依照盗窃宗庙衣物家什的法律作了判处,向文帝报告说,这个人依法应判处死刑。
文帝大怒说“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
”张释之摘下帽子叩头,对文帝说:“按法律条文,判他死罪已经到头了。
现在有人偷了高祖庙里的东西就判他个灭门,假如日后万ー有人再动了长陵上的坟土盗墓,您还有什么更重的刑法来处置他呢?”文帝想了半天,又回去跟太后讲了张释之的意思,终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文帝有一次召王先生进了朝廷,当时三公九卿都在殿中侍立,王先生忽然说:“我的袜带开了。
”然后回头对张释之说:“请你给我把袜带系上!”于是张释之就过来跪下身子给他系好了袜带。
事过之后,有人责怪王先生说你为什么偏偏要在朝廷上侮辱张廷尉,让他来跪着给你系袜带?王先生说:“我现在是岁数又大地位又低,我自己琢磨着再也
不可能给张廷尉帮什么忙了。
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给我跪着系袜带,是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
”人们听了,都称赞王生,
并越发地敬重张释之了后来张释之做了淮南王的丞相。
又过了ー些年,张释之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