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笔记整理版第一章绪论两个重要的问题:心理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如何知道心理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认知:研究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 如何产生的,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转化、reduced 集中认知资源于一定的刺激上以待进行精细加工、elaborated精细加工、stored存储、recovered 复述and used使用。
[即:编码操作(转换、缩减、添加)&记忆和应用操作(储存、提取、运用)]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知觉、注意、记忆、一般知识组织、表象、语言、问题解决、推理Eg:语言产生(心理过程,依赖于认知系统,非常快):思维表达——概念形成——选择词汇——语法概念、线性顺序(细分的心理结构)心理表征:加工时,要转化成心理符号;【发展简史】(1879年以前,心理学时而敲敲哲学的大门,时而敲敲生理学的大门)1879年冯特科学心理学实验室;(内省是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地、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19世纪艾宾浩斯研究记忆(学习无意义音节,测量重学时节省的时间);19世纪威廉詹姆斯注重生活中的心理学;20世纪华生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一种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它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20世纪格式塔心理学顿悟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顿悟——问题的各个部分最初看起来彼此无关。
然而,随着突然的“顿悟一闪”,各个部分就会配合在一起产生解决办法。
)1956年9月11日认知心理学的生日;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对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儿童如何发展);信息加工途径*(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序列的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内部表征: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符号→脑);信息加工模型与神经科学模型。
生态学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实验室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认知心理学遭到的批评:生态学效度低;)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试图回答有关心mind的问题,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包括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甚至是社会学和经济学——跨学科性。
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解释认知过程的;神经水平和认知概念水平之间架起解释的桥梁(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手段】①脑损伤病人研究:左侧颞叶损伤Eg实验:元音和辅音可能有不同的加工途径。
(※PPT58?)②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任何特定时刻,大脑在其最活跃的区域能量需求最大,血流增加。
PET测量的是血流模式。
(空间分辨率高,但时间分辨率低,因为血流量的改变需要)[视皮层——枕叶,听皮层——颞叶]③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血流量Eg:DLPFC——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参与认知控制),ACC——前扣带回(参与冲突的觉察)(PPT63?)④事件相关脑电位(ERP)ERP波:V-t图像——延续实时记录电压变化。
[上表示“—”;溯源分析找位置](时间分辨率高)Eg:脑电位的ERP波:N400越负,语言的整合性越差;⑤单细胞记录技术(插电极,但不能穿透细胞的细胞膜)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也是认知心理学的测量方法之一(模拟认知过程,看是否合理),但主要的是反应时;不允许任何模糊,程序需要相当精确,而思辨过程则是模糊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有很大的区别。
纯粹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
然而,计算机程序所采取的策略和人在下象棋时所采用的策略,相似之处实际很少。
【认知加工途径】平行分布加工途径PDP:认知过程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网络把象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分布”:特定认知过程的神经元分布在大脑的某一相对广泛的区域而不是一个针尖大小的点;“平行”:PDP途径的基本特征——许多认知过程基于平行操作而不是序列操作(语言:语法结构&语义)当多个节点同时激活时,节点间的联系得到加强,而学习就是建立联系的过程——联系的加强;【思考题】如何理解“认知”的含义?如何理解“心理表征”的含义?如何看待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如何看待心理学研究中的“机器隐喻”?第二章知觉识别过程:top-down / bottom-up processingSensation & Perception & Cognition→看成一个连续体。
Sensation——刺激的质量;Perception——刺激的模式、运动方向;cognition——服务于更高级目标。
视觉模式识别——模式Pattern:视觉刺激在空间中的复杂排列方式。
①混战场模型(pandemonium model):Image demons:识别视网膜上的图像,但是是初级的“感觉”;Feature demons:识别视网膜成像的特征;Cognitive demons:加工特征的组合方式;Decision demons:决定真正的模型到底是哪一个;②模板匹配模型(template-matching models)模版——和刺激物相对应的心理表征,认知就是模式和具体的模版的精确匹配过程;缺点:现实识别的刺激一定是标准的、可和模版匹配的;③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原型:抽象概括出来的本质的核心的东西,刺激物的抽象心理表征(代表这一类物体的各种各样的表征);相比于上的改进:极具有代表性;允许微小的差别④区别性特征模型(distinctive-features models):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识别特征来进行认知;优点:特征都很简单,容易接受;数量要远小于模版的数量;特征是可以自己定义的;(实验证据:G/C/O/B/9的实验Gibson——共用许多关键特征,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其潜伏期要长;生物学证据:因为视觉皮层对方向特征刺激有特异性,视觉系统似乎包含了一些专门的特征觉察器,它们帮助我们对字母和简单模式的某些特征作出识别——feature detectors 特征觉察器)整体优先效应:先整体后局部。
(整体和局部不是同一个加工级别的)(证明的实验: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
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大脑皮层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离的神经通路,即what和where通路:What通路:颜色、形状等基本特征(即刺激的身份或刺激是什么)。
枕叶视觉皮层→向颞叶下行;Where通路: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枕叶→向顶叶上行。
Where的记忆相比于what受老化的影响较小。
计算途径(比如识别一句话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验:完整→成分删除条件(缺少部分几何离子)→没有几何离子是完整的。
时间足够长,可以将不完整的几何离子构建出来,而缺失的几何离子不行。
]自下而上:刺激驱动的加工;自上而下:概念驱动加工。
过去经验和模式识别Schacter对于可能图形来说,同先前没有出现过的新图形相比,被试对先前出现过的图形,判断得更快。
对于不可能图形来说,新图形和旧图形判断的潜伏期没有差异。
所进行的上述研究提示,我们能够存储可能图形的结构,因此,过去经验促进了相对快的、自上而下的过程。
然而,由于我们的知觉系统不能对不可能图形作出一致的解释,所以,我们不能存储不可能图形的结构。
展示了各种错觉光栅实验:排斥效应(<60°,15°时最大)、吸引效应(60°~90°,75°时最大)多稳态视觉现象:神经机制(局部脑区参与还是全部脑区参与)格式塔原则:邻近性、相似性、连续性、知觉组织线索的相对强度:当几种原则互相矛盾的时候(如邻近性与规则性)【面孔知觉】无法识别老外的年龄,是我们自上而下加工带来的误差;撒切尔夫人倒置实验:破坏了结构加工,对特征加工无影响。
撒切尔化:改变面孔中各器官的相对位置,进行一些旋转或倒置;说明:对于成功认出某人,结构加工很重要。
(主要差别在结构方面)倒置效应:将照片旋转180°不能识别人物是谁;倒置会破坏面孔识别(只存在面孔识别中)结构信息:面孔部件在整个面孔中的相对位置&面孔部件的间距撒切尔错觉:在倒置面孔中,面孔部件的180度改变很难被发现。
恒河猴实验:看人与动物在认知上的差别。
习惯化(相同的照片,开始看的时间长,后来时间短)&去习惯化(两张倒立ABBA)说明:恒河猴与人类似,对于倒立面孔的部分部件180度转换,不能识别。
正立时,破坏的面孔引发更强的电活动反应;倒立时,正常的面孔更强。
面孔失认实验(LH病人):同正常方位的刺激相比,LH对倒置的刺激识别的更好;当正常方位时,LH的识别成绩都是机遇水平。
实验说明:LH能可靠地匹配倒置刺激,但不能匹配正常方位刺激。
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是完整的,但是,当面对正常方位的刺激时,基于整体的加工通路会对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造成干扰。
倒置的刺激不存在这种干扰,所以识别的好。
说明:两种刺激上所观察到的同样的模式,消弱了有关面孔加工模块性的结论。
???N170:撒切尔画与正常面孔无明显区别。
(时间很短)在意识层面无明显区别,但脑电反应有差别。
对眼睛的知觉能力到10岁左右发育完全,但是对整个面孔的知觉能力一直在发展。
即,对眼睛的加工能力的发展早于整个面孔加工。
复杂的认知加工发展轨迹更慢。
脑成像:颞叶和枕叶的交界处——梭状回fusiform gyrus,FFA——面孔知觉的脑区;普通人:内侧梭状回:反应强度:房子>没有脸的骆驼>面孔外侧梭状回:反应强度:面孔>没有脸的骆驼>房子——外侧才是面孔知觉区;鸟类专家:看鸟时,FFA也活动——不是面孔特异的脑区,只是对高度熟悉的刺激才会有活动外侧梭状回:加工面孔不变的方面;颞上沟:加工面孔的可变的方面(眼神,表情,唇读)——顶内沟:指向空间的注意;听觉皮层:语言知觉;杏仁核:情绪;前额叶:个体身份,名字等;面孔失认病人(LH病人)损伤的是面孔加工的能力(因为面孔加工差于控制组,但眼睛加工无明显区别)。
但是面孔和眼睛加工没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