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产业研究报告
3. 利用中国的经济重要性和战略性地理位置, 树立跨国企业在亚洲全
方位运营和管理中心地位。 中国在许多行业拥有快速增长的国内市 场, 且位于亚洲的战略要冲, 拥有完备的空中航线, 这些优势都使 中国具备承载更多跨国公司作为亚洲全方位运营和管理中心(如: 总 部、 竞争力中心/卓越中心 )的潜力。 这些扩张能够促成更多的业务外
4
包, 无论是前端还是后端。 此外, 这些运营和管理中心能够对业务流 程进行重新设计, 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为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模 式提供创新基础。 可能的例子包括: 采用精益的、 针对中国市场的产 品设计和产品定价流程, 或采用来自中国的低成本IT企业解决方案 为跨国公司全球新兴市场业务提供支持。
��������2008�����������
6
10
增长引擎
要赶上全球产业的增长速度需要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实现发展的 跃变。这要求中国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强劲的增长引擎,同 时发展的重点将逐渐从传统领域(应用开发和维护、系统集成和 基本业务流程外包等)向工程服务、研发、市场运作和决策支撑 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我们相信以下四个领域可成为中国服务外 包行业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引擎:
4 能力中心或卓越中心是为某一业务运营增进最佳做法、专家知识和解决方案的实体。企业的业 务运营将得益于在一处地方的大规模集中。
2008�38%�����������1,000��� 2005��18%��20% ��� ���������N = 83, 75*
42 32 25 17 16 14
52 50
30 24
30 18 12 10 8 20
<10
10-50
50-100
>100
<500
500-1,000 1,0002,000
■■ 2004-2007年间, 通过CMM/CMMI 3级别4或级别5认证平也在提高。 接受调查的61%的企业报告说, ■■ 同时, 从
2005年到2008年, 它们的名义费率有所提高。 2.尽管与自身比较进步明显,但与全球产业的横向比较显示中国的增长 速度却不够快。
7
第三,国内潜在发包企业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需求来促成国内服务 供应商的增长。我们所调查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中,有 51%指 出国内客户希望将关键业务支持部门控制在企业内部的思维习惯 是这些企业没有外包更多业务的首要原因。(图 4 )结果是,国 内市场始终没有形成国内服务外包企业的强大增长支柱,或是对 国际服务供应商的巨大吸引力。
1,258 �� �� �������� �����2��� ��07����� ������14� ��
2005-07�CAGR ���
21
39
���������Gartner
3
如果中国希望届时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目的地的 话,它需要取得大约20%的市场份额,即300亿美元以上。若要实 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今后四年内使行业规模增长5倍以上。 一系列关键挑战继续妨碍行业的更快发展 。首先,行业依然呈高 度分散格局。中国尚未出现一家达到相当规模的(服务外包收入 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国内企业。行业中缺少与世界顶级企业规 模相媲美的大型企业,不能有效地获取价值,特别在大的外包和 集成项目,或需要规模效应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外包。这也正是 该行业为何在全球服务外包领域内知名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相对于其他更知名的服务外包目的地,中国依然缺乏明确 的价值定位。跨国企业的IT决策者常常提到不了解在中国成功实 施大型服务外包项目的成功先例,以及始终抱有(尽管近年来已 取得一定改观)中国更适合充当全球制造中心,而不是新兴的服 务外包大国的观念。同时,对于对华外包的潜在风险也存在相当 程度的误解,譬如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缺乏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
1. 依托端到端产业链的全球主导地位, 在3-5个新兴领域建立先发优
势。 中国可以在一些行业推行这一作法, 而其中一个例子是基于无线 终端的应用软件开发。 2011年全球智能无线终端数量估计将达到3 亿部, 手机软件可能成为未来全球行业增长的大趋势之一。 而中国则 依托其拥有的全球最大的通信客户市场、 全球最大的几家电信运营 商以及全球增长最快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将有能力打造服务全球的领 先的研发生态系统。
1.我们对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显示,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 进步。
虽然行业整体依然相对分散,但单个企业的规模正变得越来越大: 接受我们调查的58%的企业,其2008年收入超过了5000万元人民 币,而2005年时此比例为46%。2008年,38%的企业有1000名以 上的全职员工,而在2005年这样的企业仅占8%。(图1) 。
3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是用来衡量服务供应商是否能提供稳定、可重复交付的流程和能力 的标准模型。
6
表3
�����IT����������������
�����4��IT����2007�IT���� ���� 15,718
• �4���IT���
����3���� �21%
• ��� ����4����
�� ��
21
17
2003
04
05
06
2007
���������IDC�Gartner���
5
作为成熟市场中外包服务关键引擎——降低成本在中国更加难以 实现。与劳动力成本高昂的美国市场不同,中国企业通常外包他 们内部不具备的某些具体技术环节(如系统集成),而不会为了 缩减成本而外包某个功能部门。事实上,由于中国发包企业与外 包服务供应商自身一样从同一个劳动力资源集合体中吸取同样技 能水平的劳动力,内部资源的价格可能低于外包成本。与高成本 国家的企业相比,这种更加侧重补充目标技能的做法不利于快速 积累规模。 最后,而且可能最为关键的是,尽管每年都有大批 IT 专业毕业 生,但中国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依然感到缺乏具备相关经验的 管理者和市场开拓者。事实上,接受调查的48%的 企业表示,人 才是海外扩张的关键障碍(图6)。
1 包含离岸的IT服务如应用定制开发;离岸的IT驱动的流程服务,如客户联络中心; 工程服务,如 软件研发,工厂工程 2 包含离岸外包和来自本土的外包业务
4
进展与挑战
尽管近年增长明显,长期潜力强劲,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 仍不够快,难以实现其在四五年内成为全球行业领先者之一的目 标。有一系列关键障碍阻止中国的服务供应商充分实现其潜力。
打造服务外包产业的全球巨人
2008新思考和展望
2009年1月
彭壮壮 白毅凯 胡贯中
作者在此对王磊智、卢劲和马强对本报告所做出的 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打造服务外包产业的 全球巨人
3
全球离岸外包1产值于2007年达到了600亿美元,而中国只占整个 市场不到10%的份额。麦肯锡的研究和分析,包括对中国14个城 市的75家软件和IT服务公司、以及与中国政府部门许多官员和中 国服务外包园区管理者的访谈显示,尽管近年增长明显,长期潜 力强劲,中国服务外包2产业的发展速度仍不够快。中国的服务外 包产业需要在目前基础上大幅提升增长速度,否则就难以实现其 在四五年内成为全球行业领先者之一的目标。实现跨越式增长将 要求中国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强劲的增长引擎。企业必须通 过扩大全球业务和进入高附加值的服务领域,大幅提高规模。政 府则须将支持的重点放到关键的增长引擎上,同时与业界一道创 新思考,促进增长。跨国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积极参与,大规 模提升在中国的业务。虽然全球经济危机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到绝 对增长值,但同样也可起到促进行业更大范围发展的催化作用。
9
表6
������������IT���������� ��
������������� ����� ��������N = 75 �� ���� �� �� ��
6 10 19 17 48
���� “�������������������� �������������������� ������������������ … � ������������������” – ����BPO�������� “�������������������� �����” – ��5��������������� “�� – ������������ – ���� �������������������� �������������������� �������������������� ����” – ������������� ITO�����
51
8
7 7
��������2008�����������
4
8
中国的国内IT服务业增长速度远低于预期,2003-2007年间的增长 率为17%,比21%的预期年增长率低了4个百分点(图5)。
表5
��IT����������
��IT����� �����2003-07� ���� CAGR ���
9.8 8.1 6.6 5.4 4.5 3.7 4.2 4.8 5.7 6.9
>2,000
* ���������������������� ��������2005�2008������IT����
1
5
表2
����������������������� ����
CMM�� CMM/CMMI������ ������2004-06� 611 65 371 309 60 209 40 546 4-5 24 311 269 3�� 185 2004 05 06 2007 CAGR ��� 39 43 ��� ���� ����2008�vs. 2005� ������N = 75 �� 15 �� 24 61 ��
表1
����������� ������������� ������ ���������� ��������
�������� ��������58%�2008������5,000 ��� ����2005��46%��12% ��� ���������N = 83, 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