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董兵(指导老师:颜怀坤)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的收入水平,甚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重视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确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第一推动力的新理念,探索一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新路子,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把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乡镇企业发展及非农化进程、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城镇化战略国民经济前言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更多关注。
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偏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重视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八亿在农村。
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农村人力资源的研究背景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下一步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一共提出了28条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
在实现这一系列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最关键和根本的一环。
2.农村人力资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2.1.1从增强综合国力的角度来看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我国农民占到人口的大约70%,讲人力资源开发绝大多数是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将来随着现代化的实现,农村人口降到占全国人口的30%时,仍然有4-5亿农民,这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也是巨大的购买力群体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果处在现代化的门槛之外,则中国谈不上富裕。
在21世纪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中,中国靠什么取胜?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国民素质问题,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劣势是如此的明显:稀缺的土地上生存者9亿农民,在其中有两亿文盲半文盲,贫困地区每年还有上百万的失学少年。
如果对这些人力资源不进行投入开发,而是让其自然发展,那么,这些人力不仅不能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中发挥资源效用,相反,将会极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1.2消除贫困、创业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治穷必先治愚,一个地区的落后,本质上是劳动者素质的落后,舒尔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脱贫致富,就业是第一步,如果就业问题没解决,其它问题就无从谈起,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解决城乡群众的就业问题。
如果说过去的就业问题主要局限于城镇,而忽略农村,那么在强调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今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应该成为各级政府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2.1.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赋予了教育和培训更丰富的涵正如“三农”问题具有它的复杂性、长期性一样,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安排,常抓不懈。
人力资源开发一靠教育,二靠培训,教育是指现行的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培养预备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蓝领,成人教育主要是抓好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关键,通过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通过培训使人力变要素,每一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如何使他成为一种要素,前提是必须进入市场;通过培训使人力变人才,按照新的人才观,人人皆可成才,只要是掌握一技之长,对社会有贡献的都是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村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村的种养专业大户以及外出务工又返乡创业者都是培训的目标;使培训成为产品、成为企业,培训是伴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应运而生的,必须走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培训应推向市场,实行政府采购,培训应该成为一个中介性的服务性产业,也是今后国民教育、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基地;培训应该成为政府行为、国家行为,人力资源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最有效的投资,人力资源的培训应当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成为财政“钢性”支出的一部分。
2.2研究农村人力资源的目的在理论佐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原因、障碍和困难,研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措施,有针对性地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立整体性思路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来促进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程,充分发掘、有效发展与合理使用农村人力资源,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供一定的借鉴。
2.3研究农村人力资源的意义大力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3.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农村的稳定和进步,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农村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我国才真正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村人口的巨大包袱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大有益处。
2.3.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我国农业长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其致命缺陷就是投入产出比低,效益低,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5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手段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用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优化来代替掠夺式的破坏性农业,其实现途径是依靠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这些最终都要通过居于农业主体地位的农民来实现,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素质较低,所以必须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来提高农民素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2.3.3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引导生产,以合同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运作。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都需要大量有技术、懂经营的人才,这就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才能符合专业化、科技化的农业的需要。
因此只有通过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展农村人力资源,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促进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
2.3.4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指通过发展城镇经济,不断吸收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的过程。
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在要求。
实现农村城镇化需要优质的农村人力资源为铺垫。
首先,城镇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的过程,这都有赖于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次,人力资源开发是支撑城镇经济的重要基础。
城镇化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使生产诸要素产生最大效益,促进城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2.3.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广大农民是科技发展的载体,是科技的发明、创新、推广等各个阶段的主力军,农业科技转化利用的效果与农民素质高低成正比关系,所以技术的进步取决于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科技大军的积极性,才能使“科技—生产—效益”的链条正常运转,把农业科技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
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技术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造成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装备无法推广应用,这种恶性循环正是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差,农村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经过智力开发的农民能够与科学技术更好地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型高科技农业,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3.农村人力资源的涵3.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充分、科学、合理地发挥农村人力资源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其涵主要体现在:第一,数量控制是指对农村人力资源赖以产生的人口规模进行适当的控制。
人口的数量与用于其生存资料上的财力、物力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一个庞大的人口规模将造成其发展资料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费用的严重不足。
所以,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总规模是扩大人力资源占总人口比重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素质提高指的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各方面的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及身体素质等。
第三,资源配置是指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大力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3.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顺利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保证,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的能力及其经济、资源、生态和环境条件,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的、科学的、技术的、组织的、机构的资源能力,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等诸多领域,不管是哪一个领域,人都是其行为主体。
可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农村人力资源的研究现状4.1国外现状4.1.1农民培训管理法制化立法贯穿于三种模式发展的全过程,容涉及农民培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领域。
例如,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从法律上提供保障,在制度和政策上把农民培训事业具体化。
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