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药指导 ▎解热镇痛药不合理用药处方解析

用药指导 ▎解热镇痛药不合理用药处方解析

用药指导▎解热镇痛药不合理用药处方解析
解热镇痛药中以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双氯芬酸等解热作用较好;对炎症导致的疼痛,以吲哚美辛、双氯芬酸、氯芬那酸较好;对抗风湿,以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吲哚美辛较强。

另外,解热镇痛药常与抗组胺药、中枢镇静药、镇咳药、抗病毒药等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的对症治疗。

解热镇痛药还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几乎无效。

为避免解热镇痛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餐后服药,不宜空腹服药。

高龄、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症、有出血倾向、消化性溃疡以及有上消化道出血和(或)穿孔病史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本类药物。

对有特异性体质者,使用后可能发生皮疹、血管性水肿、哮喘等反应,应当慎用。

如患者对解热镇痛药或其中成分之一有过敏史时,不宜再使用其他同类解热镇痛药,因为这类药物中大多数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与地塞米松合用例1:患者,男,37岁。

因“双膝关节痛5周”就诊。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吲哚美辛片25 mg,3次/d,口服;地塞米松片0.75 mg,3次/d,口服。

解析两药合用可加强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

地塞米松能促进蛋白质
分解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降低胃与十二指肠黏膜组织对胃酸的抵抗力,阻碍组织修复,使溃疡愈合迟缓,对活动性溃疡病患者忌用。

吲哚美辛的解热消炎作用较强,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易产生溃疡,还能引起胃出血和穿孔,故两药合用,对胃的刺激作用相加。

建议吲哚美辛不宜与地塞米松合用。

与溴丙胺太林合用例2:患者,女,17岁。

因“头痛1周”就诊。

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3个月。

诊断:①紧张性头痛;②慢性胃炎。

处方:对乙酰氨基酚片0.5 g,3次/d,口服;溴丙胺太林片15 mg,3次/d,口服。

解析对乙酰氨基酚为弱酸性药物,在胃及肠液中大部分呈非离子型,而药物吸收速度直接与胃排空速度有关;溴丙胺太林能延迟胃排空速度,使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少而慢,血药浓度低,达不到治疗浓度,因此疗效差。

建议对乙酰氨基酚与溴丙胺太林不宜合用,可用硫糖铝代替溴丙胺太林。

与制酸药合用例3:患者,女,46岁。

因“双膝关节痛3个月”就诊。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吲哚美辛片25 mg,3次/d,口服;氢氧化铝凝胶20 mL,3次/d,口服。

解析
吲哚美辛对胃肠道刺激发生率较高,合用氢氧化铝凝胶,以保护胃壁。

但氢氧化铝凝胶呈碱性。

吲哚美辛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且能被氢氧化铝凝胶吸附,使吲哚美辛吸收降低
30%左右,而使血药浓度及疗效降低。

其他制酸药如三硅酸镁、碳酸钙与吲哚美辛可发生类似相互影响。

建议
可先服吲哚美辛,隔2 h后再服氢氧化铝凝胶。

用法、用量有误例4:患者,女,53岁。

因“双膝关节痛1个月”就诊。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布洛芬缓释胶囊0.6 g,2次/d,口服。

解析布洛芬缓释胶囊的正确用法:成人,1粒(0.3 g/次),2次/d,口服。

过量服药可出现恶心、呕吐、胃肠道溃疡及出血、转氨酶升高、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嗜睡。

建议更正布洛芬缓释胶囊剂量。

例5:患者,女,31岁。

因“双肘关节痛2个月”就诊。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0.1g,3次/d,口服。

解析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为缓释制剂,1次/d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且不易发生蓄积中毒。

根据药动学原理,药物剂量增加,并不能使药物作用强度相应增加,只能增加毒副作用。

缓释制剂在临床使用时仍按普通剂型的用法进行使用,可造成药物体内蓄积,引起毒性反应。

建议更正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用法。

例6:患者,男,41岁。

因“双膝关节痛2个月”就诊。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吡罗昔康片40 mg,2次/d,口服。

解析吡罗昔康的半衰期为45 h,正常用法为1次/d,20 mg/次。

服药量>20 mg/d时,胃溃疡发生率明显增高,严重的合并出血甚至穿孔。

处方中2次/d,且剂量大,易引起毒性
反应。

建议更正吡罗昔康片的用法、用量。

儿童发热使用安乃近例7:患儿,男,2岁。

2 d前出现鼻塞、流涕,伴发热。

查体:T 38.8℃;听诊: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血常规正常。

患儿无其他基础疾病。

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安乃近滴鼻液3滴,4次/d,滴鼻。

解析《中国0~5岁病因不明的发热诊治指南》中认为,安乃近可致中性粒细胞数目减少,不推荐儿童使用。

而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相比较,其退热效果相当,但阿司匹林会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的风险,鉴于其对消化系统、肝肾功能的损害,所以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剂在儿童中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儿童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3个月儿童常用退热剂的剂量为对乙酰氨基酚10~15 mg/kg(每次建议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儿童使用美洛昔康例8:患儿,男,12岁。

因“双膝关节痛1个月”就诊。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美洛昔康片7.5 mg,1次/d,口服。

解析美洛昔康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消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15岁儿童禁用。

建议不宜应用美洛昔康,可选用贝诺酯。

>2种解热镇痛药同时应用例9:患者,男,56岁。

因“发热、头痛1 d”就诊。

T 39℃。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酚氨咖敏片1片,3次/d,口服;去痛片2片,3次/d,口服。

解析酚氨咖敏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0.15 g、氨基比林0.1 g、咖啡因30 mg、氯苯那敏2 mg;去痛片每片含氨基比林0.15 g、非那西丁0.15
g、咖啡因50 mg、苯巴比妥15 mg。

两药都含氨基比林及咖啡因,作用类似,重复应用解热镇痛药,导致用量太大,毒性增强。

建议含有相同组成成分的复方制剂不宜合用。

酚氨咖敏与去痛片不宜合用,任选一种即可。

例10:患者,男,61岁。

因“双膝关节痛”1个月就诊。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贝诺酯胶囊1 g,3次/d,口服;双氯芬酸片50 mg,3次/d,口服。

解析贝诺酯与双氯芬酸均为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使用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应避免非甾体抗炎类药之间的联合应用。

建议贝诺酯与双氯芬酸避免联用,可单用贝诺酯胶囊。

例11:患者,女,26岁,因“发热、头痛1 d”就诊,T 39℃。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 mL,肌内注射;维C银翘片2片,3次/d,口服;氯芬黄敏片2片,3次/d,口服。

用药约30 min后,患者出现大汗淋漓、头晕、眼花等症状。

解析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本身即为强效解热镇痛药,而维C银翘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维生素C,氯芬黄敏片含有双氯芬酸钠、马来酸氯苯那敏、人工牛黄。

3种药合用作用过强,退热过快,以致患者出汗过快过多、血容量急剧下降而出现虚脱。

不能同时服用成分相似的多种抗感冒药。

建议不宜应用氯芬黄敏片。

例12:患儿,男,7岁。

因“发热2 d”就诊。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贝诺酯片0.25 g,3次/d,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片2片,3次/d,口服;泰诺退热口服糖浆
10 mL,3次/d,口服。

解析贝诺酯为对乙酰氨基酚与乙酰水杨酸的酯化产物;小儿氨酚黄那敏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75 mg;泰诺退热口服糖浆每2.5 mL含对乙酰基酚80 mg。

对乙酰氨基酚剂量过大可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另外,对乙酰氨基酚1次推荐量为0.25~0.5 g,对于一个7岁儿童,此处方中的对乙酰氨基酚1次量明显偏大。

这主要是由于没弄清复方制剂的成分及含量所致。

建议可单用小儿氨酚黄那敏片。

专家提示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

鉴于发热可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而应用退热药后改变了体温,可掩盖病情,影响疾病诊断。

因此,本类药物仅适用于热度很高或持续发热时间较长的患者。

另外,由于解热镇痛药只对疼痛的症状有治疗作用,既不能解除疼痛的致病原因,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预防合并症的发生,故不宜长期服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