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的写作要点及采访感悟镇江市检察院宣传教育处卢嘉凯平时,我们从事检察新闻宣传的内容主要有三类:消息、案件报道、典型报道。
而典型报道主要是宣传报道检察机关的先进人物,是弘扬正气、树立榜样开展正面宣传的主要手段。
那么,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向新闻媒体宣传先进人物,为让检察走向社会,让社会了解检察,多出精品,多作贡献,势在必行。
从文章体裁上讲,通讯是记叙文的范畴,下面我们先从记叙文的概念入手,谈谈人物通讯的写作要点,以及自己采访先进典型的感悟。
一、记叙文的概念文章的体裁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文章的表达方式一般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表达方式,用来表现客观事物;另一方面是主观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主观感受。
客观表达方式有三种基本类型:记叙,用来表现人、事、景、物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描写,用来表现人、事、景、物的具体形象;说明,用来表现人、事、景、物的文化知识性因素。
主观表达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抒情,用来表现作者的内心体验;议论,用来表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
1、记叙文的涵义: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要素:时间、人物、地点、发展、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特点: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4、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日记、回忆录等。
二、新闻的概念1、新闻的涵义:新闻也叫“消息”,是记叙文的一种类型。
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2、新闻的分类: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3、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三、通讯的概念1、通讯的涵义: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
2、通讯的特征容量大:通讯可以反映更多、更具体的情况,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详尽,篇幅可以稍长。
样式多:此点可在通讯的类型中详见。
写法活:结构灵活多变、表达方式自由,语言形象生动。
3、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4、通讯的结构:通常有三种。
一是纵式结构。
即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包括递进、因果等)、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二是横式结构。
即按空间变换或事物性质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
常见的有:空间并列式、性质并列式、群相并列式、对比并列式。
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
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
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
5、通讯的表达方式。
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
通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即: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
通讯因较详细而深入报道人物和事件,故而事实的叙述宜具体、形象、生动。
但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沓散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转弯抹角。
描写的直观性。
通讯是新闻体裁,描写不能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修饰和夸大形容,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
议论抒情的实在性。
通讯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处作诱导,关节处作渲染,衔接处作粘合,结尾处作点晴。
或在阐明事物之内部联系;或在激发启示读者。
四、人物通讯的的概念1、人物通讯的涵义: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可写正面人物,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2、人物通讯写作有几点需注意:一忌“有人无魂”。
即人物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
“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
二忌“有魂无人”。
即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
三忌“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没有特色。
四忌“褒一贬百”。
不宜用“水落石出”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群众写得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
应用“水涨船高”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
五忌写“全人”。
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
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
人有“正像”又有“反像”,有七情六欲。
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父母病危不回家、妻子难产不离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
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
五、采访的几点感悟采访就是搜集寻访。
也专指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
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1、全面了解采访对象。
现有材料,与人物直接沟通,侧面了解,与众不同的地方,熟悉采访对象相关知识。
如马拉松马拉松长跑的距离:半程与全程之分,42点195公里,半程是21点0975公里。
注意事项是什么2、确定主题,列出采访提纲。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没有必要写。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而不能有多个主题。
(主题:检察官挑战马拉松)准备从哪几方面着手写,是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
如采访马拉松稿。
有几条是必须采访的:个人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为什么要去跑马拉松跑的成绩和名次你是怎么练的练和跑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曲折经历采访的经验是锻炼出来的,熟练之后不用列提纲都会采访。
3、约请与准备采访环境。
当面或电话约请。
如果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同事、家人、熟悉他的人。
采访地点要安静,休闲式。
4、现场采访。
采访之初,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
问简历。
用半小时左右问时间表,即问他的简历。
人在被问及过去时往往比较放松,可以任意去讲。
可能会涉及细节,要了解哪些跟通讯有关、哪些无关,只追问有关的细节。
采访时让他回顾童年,他会很高兴,后面他就可能讲出他原本不愿意讲的东西。
问细节。
充满文章的细节是最打动人的,通讯稿件会非常丰满。
读者会感觉被带入现场,使通讯具备非常强的现场感。
如果你不问,被采访对象不会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
细节问得越来越详细越好,尺度掌握在不让对方厌烦为佳,有点烦都没关系。
主要的细节问题到采访后期再问。
采访最好是全程使用录音。
5、补充采访。
一次采访不可能全部到位,在写的过程中还发现素材不够。
把所缺的内容一一列出,约对方当面或电话采访。
六、采访技巧:提问与对话;观察与倾听。
1、提问与对话技巧问答型。
通过巧妙的问话,从采访对象处可摄取好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这是最简捷、最速效的一种对话方式。
“以问引人”。
交谈型。
采访对象抱有戒备心理时,不积极配合采访的类型。
他们怕说多了对自己不利,或冷淡或躲避使采访陷入僵局。
遇此情况,就要以坦诚的态度,运用交谈型对话的种种技巧,打破僵局,与对方建立融洽的朋友式关系,以倾心交流促成和谐气氛,为进入正式采访做好铺垫。
在这个过程中,要有通过察言观色及时调整谈话策略和内容的观察力。
“以情感人”。
说服型。
采访对象抱有厌恶的心理时,常用沉默、不多语等形式表示自己的心情。
对这类人要想进行一场无拘无束的交谈是困难的,唯一办法是,讲清是非,摆明利弊,从而产生配合采访的行为。
“以理服人”。
2、观察与倾听技巧观察,就是“用眼睛采访”。
观察技巧的掌握,要求记者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选择好时空,确定好观察的角度,学会用扫描获取细节,抓住富有特征的事物以达到认识、反映事物的目的。
倾听,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是索取更多谈话内容的一种方式,是集中智慧的一条途径。
善于倾听,才能捕捉住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采访是沙里淘金,是蜜蜂采花酿蜜,是艰难的跋涉,是痛苦的探寻”。
采访时间只能小时左右,超过则疲惫。
每篇文章都改4遍,每篇文章都可得到75分以上。
范文之一:淡淡云霞马晶接到《清风苑》编辑部宋编辑的电话,他说为纪念《清风苑》创刊二十周年,将对二十年来刊登的有纪念意义的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进行追踪报道,曾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检察官贤内助”的孔云霞,是杂志社锁定的重点报道人物之一,希望能够做个后续采访。
孔云霞是镇江市京口区检察院已故检察官柏晓松的妻子。
其实在柏晓松生命垂危之际,我采访过她——看似孱弱却内心坚强的女性。
事隔多年,孔云霞是否渐渐走出柏晓松怅然离世的伤痛是否还是独自一人抚养女儿安琪她们现在过得怎样……于公于私,我都很急切地想再次走近孔云霞……初夏的午后,我在江边一个清静的茶馆点了一壶熏衣草花茶,临窗而坐,静静地等候着我的采访对象——孔云霞。
清风徐徐,思绪将我带回了六年前……2002年全省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官贤内助”评选活动,柏晓松的妻子孔云霞高票当选。
而柏晓松的生命时钟却在评选结果即将揭晓之际,戛然而止。
当年的《清风苑》分别报道了柏晓松、孔云霞以及以他们为原形而创作的朗诵剧《徐徐清风》的剧本全文,在全省检察机关引起强烈反响。
一晃六年过去了,柏晓松、孔云霞以及《徐徐清风》已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而采访又一次打开我的记忆之门……孔云霞如约而至。
与六年前相比,孔云霞依旧清秀、柔弱,但不再显得忧郁、憔悴,淡淡的微笑使她更显恬静。
稍作寒喧,我便问她:“我们见过面,还记得吗”刚呷了一口花茶的孔云霞楞了一下,轻轻摇摇头。
我不甘心地提醒道:“那年柏晓松病重时,在你家。
”“哦,是有个女同志,原来是你。
咳,当时晓松病得那么重,实在太忙乱了……”她歉意地解释道。
“安琪现在还好吗”我不敢触她的伤痛,小心地寻找着话题。
因为同样是母亲,深知孩子的话题永远都是母亲们所津津乐道的。
果然,说到女儿,孔云霞娓娓而谈。
她告诉我:安琪现在上五年级了,聪明、懂事,成绩挺好,还会弹琵琶,暑假准备考十级。
她还比划着自己的额头:“安琪现在有一米五四了,比你见到时漂亮多了!小时候得的哮喘病也好了,身体挺健康的!”看着眼前的孔云霞,我知道无论生活有多磨难,她现在至少是一个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