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慢ppt课件二

扬州慢ppt课件二

痛惜伤感之情 3、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缘由,点明写作主旨——黍离之悲
整体把握
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 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 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 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 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 再次受到影响。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 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 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 冷清。
• 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 浓烈。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 桥。
•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往年,它可供游人观赏,可现在 城空了,人少了,国难未息,谁也无心观赏。
自胡马窥江去后
• 写扬州由“春风十里”变成“尽荠麦青青” 的原因。
• 金兵屡次南侵。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金主 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 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 “不归亭” 。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废池乔木”写战乱的惨状。 • “犹厌言兵”本是人的爱憎,但作者却借劫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当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 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脍炙人口 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 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妓女,在 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 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烟花三月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 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 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 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 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 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题扬州禅智寺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 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 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一声 长叹,把感时伤乱之情推向高潮。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
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
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
整体把握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 过去扬州是繁华的,令人向往的。所以作 者路过此处,自然要“解鞍少驻初程”——下 马解鞍,暂时在初行的这段路歇歇!
• 开头就点出“名都”、“佳处”,给下文 写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起反衬作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极言扬州之美的诗句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化出,用 来作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 目之处,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慢 自胡马窥江去后, 难赋深情。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仍在,
姜 夔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都在空城。
年年知为谁生!
诵读涵泳
背景介绍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 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 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 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 生山河破碎之感。
漳州一中 黄安娜
姜夔
• 南宋词人、音乐家。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 一生未仕。 • 工诗词,精通音乐。 • 其词重格律,音节谐美,多写
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扬 州慢》等作品,感时伤事,情 调凄迷。
知人论世
淮左名都,
杜郎俊赏,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算而今、 重到须惊。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 如今要是杜郎再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 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
• 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 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 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 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 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 波之中。
• 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 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 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 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昔日扬州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果杜牧今日 重到扬州,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
•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 繁华,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
后残存的废池乔木的感受道出,“物犹如此,人 何以堪?”战争不但破坏了城市,而且在人们心 灵上留下深重的创伤。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 拟人
以无情之物言有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 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令人不胜沉痛。
整体把握
冬至
满眼
驻军的号角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
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诗经》悲叹宫室宗庙 被毁的名篇
整体把握
1、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2、小序中有句话告诉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哪句?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