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个案工作之心理社会治疗法教学提纲

第六章个案工作之心理社会治疗法教学提纲

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
(3)倒退(退化)
当人长大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 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 况下,由于某些原因.就可能重新运 用童年时期的方法获得满足,这就是 倒退。
(4)幻想
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 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会利 用幻想的方法,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 法经历的满足。
无意识(潜意识)
A.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 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 意识到。
B.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 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 进行(人类道德不允许 的原始的本能的冲动和 本能的欲望)
2.结构观念(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生物本能我):人格中最原始和最不 易把握的部分,是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 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
诊断
心理动力诊断 病因诊断 分类诊断
精神分析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奥地利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S.Freud 1856-1939)
1.分区观点 (无意识理论)
意识:(表层)自知自觉的部分 无意识: (深层)
发源于生物本能的需要, 以本能冲动和生物欲望 表现出来
前意识:
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
形中,表达意见,处理问题。
特点:
(1)它们是潜意识的,一般来说并不为 “自我”所意识
(2)它们篡改或歪曲现实,外人看来是 自欺欺人,事实上它能使本我、超我 都得到满足,缓解焦虑。因而每个人 都曾不知不觉地运用过自我防御机制。 过分运用这一机制会造成心理问题
练习一:辨别心理防御机制
一个男生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但又不能表示出 来。他就起哄说班里某个男同学喜欢这个女生。 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在学校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 了,他又打不过人家,他回到家以后把他的弟 弟揍了一顿。 一个孩子偷偷吃了放在桌子上的苹果,当妈妈 追问苹果的下落时,孩子马上高声说“不是我 吃的”。 一案主:“我喜欢我的同学,但她们恨我!”
(5)转移
把对某一人物的感情发泄到一个无 关的人物身上。
转移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
(6)合理化(文饰)
用一种能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来替代 真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一是酸葡萄心理 二是甜柠檬心理
合理化练习:
情境: 一硕士女生得知自己考博失
利后哭泣不止 。
(7)投射
将自己的想法愿望与动机强加于他 人,断言他人也有此动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8)反向
把无意识之中的不能被接受的欲 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 为。
如果人的某些行为过份的话,表明 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9)补偿
一个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 而感到不适时,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 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
(10)隔离作用
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 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 不愉快。
第六章个案工作之心理社会治疗 法
(三)理论假设
亲戚
家庭
生理

学校
心理
社区
社会 单位
朋友
1.“人在情境中”的理论 2. 个人过去经验与态度影响当前心理
分析与自我心理 3.人际沟通与交往对个体的重要意义 4.每个个体被视为有价值和有潜质的
二、工作过程
1.开始接案 2.心理社会资料收集 3.诊断 4.治疗目标
小王接到朋友的一封来信,信的内 容使他觉得十分不愉快,过了几天, 他就把回信这件事忘掉了。
一性变态者,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 的生殖器。
一个不想下井的矿工,总是出现伤 病,结果不能工作。
“利比多”(libido)看成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
快乐的心理能量。
4.发展观念(心理性欲发展学说)
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要经历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 一个特殊的欲望或需求的满足中心—性感区
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年龄范围 0-1岁
性感区 性活动(任务) 嘴唇舌齿 吸吮(断奶)
1-3岁
(11)认同
有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行为等, 当事人如果在内心因为某一重要人物 也有此爱好而觉得此行为变得可接受 了,这就是认同。
(12)升华作用
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原始 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 性方式表达出来。
(13)幽默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陷于尴尬 境地时,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 度过难关;或者通过幽默间接表 达潜意识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
(1)压抑(隐抑、潜抑)
把一些不能忍受,或会引起 个人极大冲突和矛盾的念头、感情 或冲动,在还未发觉之前便作了抑 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在 不知不觉中得以保持心境的安宁 。
(2)否认
对不愉快的事加以否定,似乎它没 有发生一样,从而获得心理上暂时 的安稳。
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 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化了的本能,从 本我中发展出来
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道德理想我):由理想自我和道德化 的自我(良心)组成。
遵循道德/完美原则
三“我”的关系三者不断交互影 Nhomakorabea。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如同骑马者和马的关系, 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者则指导、决定 着马的方向。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源动力,超 我在监控个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 上按照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 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 节心理的平衡。
当三种力量不能保持动态平衡时,将会导 致心理失衡。
3.动力观念(性本能理论)
心理活动驱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能。 (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饥、渴及其它 与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 (2)性爱的驱力:与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 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3—6岁 7-12岁 12岁以后
肛门、臀 排泄或保留(上 厕训练)
生殖器 手淫(恋父等情 结)
无特定区域 防御机制的发展
生殖器
异性相吸性交等 (成熟的性亲密 行为)
5.适应观点(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面对三个眼里的主人:外 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当它难以承受 三者的压力时,就会产生焦虑反应, 而焦虑的产生会促使自我发展出一种 功能(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 本我又能满足),这种机能就是心理 防御机制(方式),其促使自我尝试 一定的策略去阻止焦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