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基处理(自己总结)

地基处理(自己总结)

地基处理方法强夯置换法是指利用强夯施工方法,边夯边填碎石在地基中设置碎石墩,在碎石墩和墩间土上铺设碎石垫层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

强夯置换法不是利用强夯法来加密软土而是利用强夯作为置换软土的手段,即利用强夯来排开软土,夯入块石、碎石、砂或者其他粗颗粒材料,最终形成块石墩,块石墩与周围混有砂石的夯间图形成复合地基。

利用强夯的冲击力,强行将砂、碎石、石块等填到饱和软土层中,置换原饱和软土,形成桩柱或密实砂、石层;与此同时,该密实砂、石层还可以作为下卧软弱土的良好排水通道,加速下卧层土的排水固结,从而使地基承载力提高,沉降减小。

目前在强夯置换中常用的有以下三种情况:1)当地基表层为具有适当厚度的砂垫层、下卧层为高压缩性的淤泥质软土时,采用低能夯,通过强夯将表层砂挤入软土层中,形成一根根置换砂桩,这种砂桩的承载力很高,同时,下卧的软土也可以通过置换砂桩加速固结,强度得以提高。

2)同上,软土地基的表面也常堆填一层一定厚度的碎石料。

利用夯锤冲击成孔,再次回填碎石料,夯实成碎石桩。

3)在厚度3~5m的淤泥质软土层上面抛填石块,利用抛石自重和夯锤冲击力使石块座到硬土层上,淤泥大部分被挤走,少量留在石缝中,形成强夯置换的块石层,利用石块之间的相互接触,提高地基承载力。

强夯置换法按置换方式的不同:有桩柱式置换和整体式置换法两种形式。

强夯置换碎石墩复合地基属于墩柱式置换的形式,主要适于高压缩性软粘土地基的加固。

整体式置换法又称强夯置换挤淤沉堤,主要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软土地基。

水泥搅拌法加固软土地基,具有如下的独特优点:1.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土;2.搅拌时无振动、无噪音和无污染,可在密集建筑群中进行施工,对周围原有的建筑物及地下管沟影响很小;3.根据上部结构的需要,可灵活地采用柱状、壁状、格栅状和块状等平面布置加固型式4.与钢筋混凝土桩基相比,可节约钢材并降低造价。

简要介绍膨胀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和液化地基的处理方法:1,膨胀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浸水承载力衰减、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极不稳定。

常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的竖向或水平的胀缩变形,造成位移、开裂、倾斜甚至破坏。

在建筑工程中,对膨胀土地基采用以下处理办法:1 加大基础埋深2 换土及砂石垫层3 采用墩基或柱基加地基梁4桩基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土的性质和结构,减小土的渗水性、压缩性,控制其湿陷性的发生,部分或全部消除湿陷性。

常用的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1 灰土或素土垫层2 重锤夯实法3 强夯法4 土挤密桩法或灰土挤密桩法5 石灰桩法6 浸水处理3,在强大的地震波作用下,有的地基(如:粉砂)成为流动状态(如液态一样),在地层中流动,或喷出地面。

这叫可液化地基。

地基土受到震动,达到一定的频率,加上土中一定的含水率,地基就会突然失去承载能力,成为液态,像这样的地基土叫做可液化地基。

液化地基可采用下列办法处理:1 换填法挖除全部液化土层,换填密实土层。

2 强夯法3 碎石桩法4 砂挤密桩法土工合成材料的分类:1,土工织物•2,土工膜•3,土工复合材料•4,土工特种材料土工合成材料有滤层、排水、隔离、加筋、防护、防渗的作用❖土的塑性指标有哪些:塑限(ωp):粘性土由固态或半固态状态过度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土的塑限。

❖液限(ωL):粘性土由可塑状态过度到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土的液限。

❖塑性指数(Ip):是指液限和塑限的差值(Ip=ωL–ωp),即土处在可塑状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反映土的可塑性大小。

桩基检测:•一静载试验:桩的承载力•二低应变动测法:桩身结构的完整性•三钻芯法:桩身结构完整性•四高应变法:桩的承载力和结构完整性•五声波透射法:桩身结构的完整性强夯法是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用重锤自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固结的方法。

加筋法:加筋法是指在人工填土的路堤或挡墙内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或在边坡内打入土锚(或土钉、树根桩等),这种人工复合土体称为加筋土,它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和增加地基稳定性。

加筋法的基本机理是通过土体与筋体间的摩擦作用,使土体中的拉应力传递到筋体上,筋体承受拉力,而筋间土承受压应力及剪应力,使加筋土中的筋体和土体都能较好发挥自己的潜能。

加筋土挡墙(Reinforced Earth wall)是由填土、在填土中布置一定量的拉筋以及直立的墙面板三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复合结构。

土钉是将拉筋插入土体内部,常用钢筋做拉筋,尺寸小,全长度与土粘结,并在坡面上喷射混凝土,从而形成土体加固区带。

土钉加固机理1.土钉对复合土体起着箍束骨架作用;2.土钉与土体共同承担外荷载和土体自重应力;3.土钉起着应力传递与扩散作用;4.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板可限制坡面膨胀,削弱内部塑变,加强边界约束。

挤密桩法是利用成孔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桩孔内土被挤向周围,使桩间土挤密,然后将素土、灰土、石灰土、水泥土等物料的回填和夯实至设计标高,并同原地基一起形成复合地基。

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可处理地基的深度为5~15m。

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小渗透性方面,灰土挤密桩或土挤密桩的效果基本相同或差别不大。

但是,土挤密桩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性不及灰土挤密桩。

当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

当以消除地基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挤密桩法。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比较,有如下主要特征:1)土桩和灰土挤密桩法是横向挤密,但可同样达到所要求加密处理后的最大干密度的指标;2)与土垫层相比,无须开挖回填,因而节约了开挖和回填土方的工作量,比换填法缩短工期约一半;3)可以深层加密。

由于不受开挖和回填的限制,较垫层法处理深度大,可达12~15m;4)由于填入桩孔的材料均属就地取材,因而比其他处理湿陷性黄土和人工填土的方法造价均要低,能取得很好的效益。

挤密桩加固机理:1,土(或灰土)桩挤压成孔时,桩孔位置原有土体被强制侧向挤压,使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层密实度提高。

其挤密影响半径通常为1.5~2.0d(为桩径直径)2,相邻桩孔间挤密效果试验表明,在相邻桩孔挤密区交界处挤密效果相互叠加,桩间土中心部位的密实度增大,且桩间土的密度变得均匀,桩距越近,叠加效果越显著。

合理的相邻桩孔中心距约为2~3倍桩孔直径。

灰土性质作用1) 灰土桩:用石灰和土按一定体积比例(灰:土=2:8或3:7)拌和,并在桩孔内夯实加密后形成的桩。

①密实作用。

在力学性能上,它可达到挤密地基效果,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沉降均匀和沉降量减小;②石灰桩的效用。

灰土在化学性能上具有气硬性和水硬性,由于石灰内带正电荷钙离子与带负电荷粘土颗粒相互吸附,形成胶体凝聚,并随灰土龄期增长,土体固化作用提高,使土体逐渐增加强度。

2) 二灰桩:不仅利用了石灰料、粉煤灰材料在化学性能上的气硬性与水硬性,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石灰料的胶体凝聚与膨胀充填性,→→共同作用提高强度。

桩体作用1),在灰土桩挤密地基中,由于灰土桩的变形模量远大于桩间土的变形模量(灰土的变形模量为E0=29~36MPa,相当于夯实素土的2~10倍),荷载向桩上产生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深度内土中的应力,消除了持力层内产生大量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的不利因素。

2)此外,由于灰土桩对桩间土能起侧向约束作用,限制土的侧向移动,桩间土只产生竖向压密,使压力与沉降始终呈线性关系。

素土垫层作用土桩挤密的地基由桩间挤密土和分层填夯的素土桩组成,土桩桩体和桩间土均为被机械挤密的重塑土,两者均属同类土料。

因此,土桩与桩间挤密土两者的物理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

因而,土桩挤密地基可视为厚度较大的素土垫层。

影响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1) 天然含水量。

2) 干密度。

3) 天然空隙比。

灰土桩挤密法是利用沉管、爆扩、冲击或钻孔夯扩等方法,在地基土中挤压成桩孔,迫使桩孔内土体侧(横)向挤出,从而使桩周土得到加密;随后向桩孔内分层填入灰土等廉价填料夯实成桩。

灰土的硬化机理:1. 离子交换;石灰中的二价钙离子和土粒表团吸附的一价金属阳离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从而限制了粘土表面扩散层的厚度,并使土粒的吸水性能和膨胀性能大部分消失,大量的黏粒团粒化,增大了土粒的强度并使其黏性降低。

2. 凝硬反应;石灰与土粒表面的胶质二氧化硅及胶质氧化铝发生复杂的反应并形成新的胶凝物,并具有近似于水泥的水稳定性3. 石灰的碳化与结晶(气硬性反应);多余的熟石灰可从空气或地下水中吸收二氧化碳而碳酸盐化,重新生成碳酸钙,另一部分石灰则由于失水而结晶。

4. 其他反应;采用生石灰粉拌制灰土时,将发生吸水、发热和膨胀反应。

沉管挤密砂桩法是指利用振动或冲击沉管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填入砂、砾石、碎石等材料并将其挤压入孔后,形成较大直径的、由砂石构成的密实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

砂石桩(应用范围)开始时是用来处理松散砂土地基的,随着高效能施工机具的出现,应用范围已扩大到粉土、黏性土、素填土及杂填土地基。

在松散砂土和粉土地基中的作用:一、挤密作用砂石桩在松散粉土、粉细砂、塑性指数较小密度不大的粉质黏土地基中的挤密作用效果较好;而在饱和软黏土、密度大的黏土、砂土地基中则挤密作用效果较差。

无论采用锤击法还是振动法在砂土和粉土中沉入桩管时,对其周围都产生很大的横向挤压力,桩管将地基中等于桩管体积的砂挤向桩管周围的土层,使其孔隙比减小,密度增加。

此即砂石桩法的挤密作用。

二、振密作用沉管挤密砂石桩在施工时,桩管振功能量以波的形式在地基土中传播,引起地基土振动,产生振密作用。

三、抗液化作用1.桩间抗液化土层受到挤密和振密作用;2. 抗震作用;3. 砂石桩的排水通道作用。

在黏性土地基中的作用:砂石桩对黏性土地基的主要作用是置换而不是挤密,这是因为饱和黏性土、密度大的黏土可挤密性较差。

一、置换作用砂石桩在软黏土中成桩以后,就形成了一定桩径、桩长和间距的桩与桩间土共同组成复合地基,由密实的砂石桩桩体取代了与桩体体积相同的软弱土,因为砂石桩的强度和抗变形性能等均优于其周围的土,所以形成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就比原来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大,沉降量也比天然地基小,从而提高了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抗破坏能力。

二、排水作用砂石桩体不仅置换了土层,还形成良好的坚向排水通道。

如果在选用砂石桩材料时考虑级配,砂石桩能起到排水砂井的作用。

由于砂石桩缩短了排水距离,从而可以加快地基的固结速率。

换填垫层法是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除,回填强度较大,压缩性小,物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的材料, 然后经分层夯实后作为基础的持力层。

垫层的作用:换土垫层处理软土地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I)提高浅层地基承载力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与持力层的抗剪强度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