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南大学建筑学概论笔记

东南大学建筑学概论笔记

1.西方建筑教育巴黎美术学院:学院结合传统美术教育和当代艺术为学生提供五个年级的高等教育,分别为三个方向:艺术实践、理论、技巧。

为了有效灵活的提高学生的技能,除了提供工作室以及导师的专业辅导之外,学校定期组织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会晤交流,以及旅行创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方向选择不同的国家采风学习、创作。

现代教育的起始点 Ecole Royale des Beaux-Arts Academy 从研究到教学研究会-学院-画室(私人)“罗马大赛”美国的建筑教育:R.M.亨特&美国鲍轧建筑师协会有欧洲的文化背景,现代的大学管理模式 [MIT-康奈尔-伊利诺-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 折衷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也称模仿主义建筑。

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

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

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德国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包豪斯的设计教育观念:1.技术和艺术应该和谐统一2.视觉敏感性达到理性的水平3.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有科学的、技术的理解4.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5.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6.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手工艺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课程2.中国早期建筑教育老八校:南京工学院,清华,天津大学,同济,哈工大,西安冶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大名旦:杨廷宝,童寯,陆谦受,李慧伯建筑艺术齐康一、建筑的基本要求:布局,节能。

从外到内,从粗到细。

不仅要有城规的知识,还要有水电暖的知识。

好的建筑师应该下工地。

要研究先进的技术与施工。

二、城市规划:要了解城市的现状地形、气候熟悉人类的生存与生活防灾意识三、扩大知识面: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多读一些人文,历史。

设计过程中交通很重要。

宏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基本功很重要。

要有社会道德观,职业责任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齐康的代表作品早期曾参与设计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无偿为家乡南京设计了济公院、寒山山门、寒山子修炼处、宝纶诗社旧址及天台宾馆扩建工程1975年南京五台山体育馆1983—1993年福建武夷山庄1988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1985年—1996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99年周恩来纪念馆、河南博物馆语录建筑师完全是艺术家也不可能。

因为建筑师是工程技术和艺术的一种结合,但它牵扯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甚至于心理学、地理学等等的研究。

你要在一个历史阶段、一个社会、一个地区盖什么样的东西,规划局批过去了,但在他的手下不知道批了多少可盖不可看的东西。

我总觉得没有比提高全民的建筑意识观更重要的事儿了。

这你我们皖南民居,老百姓都能自己盖嘛,盖得比你建筑师还好呢。

建筑从我的思想来看,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东西,但我觉得它的艺术性,是由结构、技术、设备来共同体现的。

画画,我一个人画,你要看就看,不爱看就撕掉了。

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坐标的。

比如说一个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

南京如果不是因为有中山陵、夫子庙等一些特色建筑,也就不能区别于其他城市。

而现在的城市建设就显得太突飞猛进了,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

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这一观念必须贯彻到规划和建设的每一步中,因为一个建筑万一建起来了,想把它拆除或炸掉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因而,建筑师或者说城市建设者必须研究一个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

学习方法:勤奋,善于以人为师,善于记录,刻苦学习,自我体验,始终如一段进城市规划一、城市历史城墙:依山就势,省钱,不规则规律:城市开始建设时靠近小的河,再到大河边,进而到江边,关注建筑高度、密度的变化。

明城墙: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

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

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

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超过60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

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壁纸(19张)南京的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

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国内最长的城墙沿着成千有很多景区:中华门,清凉门关注交通状况二、我们的城市未来怎样发展?从中心向外扩展,组团式发展交通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鼓楼-清凉山,中华门……)建筑高度控制三、什么是城市规划?尊重城市历史,立足城市现在,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规划师:协调能力好,沟通能力强在调整中不断演进成玉宁 LANDSCAPE ARCHITECTURE系统的学问,自然与人工 landscape-scenery-garden景观生态学: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

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

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

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

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

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

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

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

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

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

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审美,体验,科学,文化历史认识自然景观比建筑更进一层设计中总有遗憾只有更好,没有标准答案折衷主义万能景观都市主义:人的智慧在于顺着自然利用自然人类的无知到处可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和平共处核心价值:自然属性《Design with Nature》欧洲大陆的植物大都来自中国多走、多玩、不要读死书王建国城市设计一、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设计城市建筑群—城市功能的一部分与城市环境对话从整体看单体“不懂得城市设计不是好建筑师”城市的艺术、文化和生活的格调二、怎样认识城市环境北京中轴线,将中心、中正的思想引入建筑以及确定建筑朝向,是古人根据对天体和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归纳总结出来的。

例如,在方位认定上,古人认为正南北方位比正东西方位更重要。

这是因为南北方位正,东西方位也就自然正;如果南北方位能分辨出来,东西方位也就自然能找到。

由此,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一项发明是“指南针”。

为什么要先正南北,这是因为南北朝向有自然标识可以作依据。

古代先民在同自然界打交道过程中发现:白天,人们可以依据太阳子午时的投影确定南北的方向。

夜晚,人们可以依据北斗星的位置确定北极的方向,从而找出南北。

有了南北,自然可以找到东西。

据有关科学家考察,不仅早期人类可以依据太阳、星光确定方向,大部分候鸟在天空中长时间飞行也是靠太阳和星光来辨别方向的。

例如,有一种叫“滨鸟”的候鸟,在飞行过程中,白天是通过分析太阳的偏光来定方向,夜间是通过星星的偏光来定方向。

古代北京城市主要建筑也体现了人类这种智慧的成果。

辽代北京城市建筑多坐东朝西,反映契丹人追逐太阳的生活习俗,主要建筑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朝向。

北京西山大觉寺修建于辽代,是北京地区比较少见的坐西朝东的寺院建筑。

从金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北京城市的建筑主要受中原文化影响,突出坐北朝南,主要宫殿都坐落在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上。

这种建筑布局和朝向,既反映了中华正统儒家文化的思想,又适合北方自然环境特点,那就是北方冬季漫长、寒冷,白天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

同时,因为北京是都城,要有明确的朝向和定位,而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就是最明显的城市坐标。

有了明确的南北定位,左、右(东、西)对称的建筑就好安排了。

北京城市中轴线还充分体现了中心的思想和观念,贯穿北京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字型的一竖,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字型的“口”,当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

这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城市中心规划不同。

华盛顿城市正中也有一条中心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山,而与其相交的是一小横,即杰弗逊纪念堂到白宫,组成的是“十”字架,展现的是西方文化信仰。

北京的中轴线终止于美丽而宁静的钟鼓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