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玄之又玄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
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
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微妙:精微奥妙。
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纯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若存若亡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
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1.大器晚成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
”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2.进道若退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3.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
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
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4.大象无形"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15.知足不辱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6.大巧若拙拙:笨。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1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
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
而大自然真理是无分别性的,所以我们求真理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18.出生入死出生入死: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
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词语在《老子》第五十章出现,原文意为“出生地,入死地”(王弼语),也就是从生到死。
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冒着生命危险”的意思。
1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指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
出处《老子·五十六章》。
20.和光同尘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2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2.长生久视久视:不老,耳目不衰。
形容长寿《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23.治大国若烹小鲜[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
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说法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
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
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
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2]说法四:从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
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古今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
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其实,在古代学术界已存在很大的争议。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24.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的行动必有所成。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6.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释义: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老子》。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8.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9.为而不争出自《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这里老子将“为”和“不争”区别开来了。
联系上文,“为”是指“圣人无积, 既以为人”和“既以与人”。
“既以为人”是说一切为了他人,“既以与人”是说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给予他人。
圣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不争”的。
应当说, “为”就包含着“斗争”的意思, 包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 但圣人的这种“斗”, 都是为了无私奉献于他人特别是人民。
所以他“不争”的是个人的名利地位。
综上所述, 老子所说的“不争”除了第三章讲的防止和反对世俗贤人争名位和第七十三章讲的“天之道不争”之外, 皆是指在名利地位面前, 要谦下、发扬高风格、不与人争名、不与民争利, 相反还应当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于他人特别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