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语文独立作业(四)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下语文独立作业(四)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8. “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 请简要分析。
9. 诗人是如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武士道却要直面死亡,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风吹瞬间飘落,这展示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如此从美学意义上理解死亡的日本人视筷子为生命之杖。在日本新生婴儿出生后百天时,要举行一项仪式,摆上可爱的小碗和一双用白木做的小筷子等,并向神灵供奉红豆饭及一条完整的鲤鱼,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一生丰衣足食。而且还要到神社去参拜,这时神社会送给参拜者一双“初食筷”,寓含孩子一生会倍受神灵的保佑之意。而在日本人的葬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由死者的子女用绑着脱脂棉的筷子沾水,去擦死者的双唇,意思是让死者享用人间最后一滴水。可以说,筷子伴随了日本人的生与死。
2018级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下语文独立作业(四)
(2020032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国邀请巴黎大学的教授欧乐吃中餐。欧乐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中国的餐具,就对蔡元培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不大方便吧?”蔡先生则笑着回答:“其实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刀叉的。但后来觉得刀啊叉啊的都可以当作杀人的武器,吃饭用不够文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嘛,所以从商朝开始,就用箸,也就是筷子夹菜了。”蔡元培将小小的一双筷子与和平事业挂钧,这样的论断很独到。
B.汉族中三长两短与当众上香的用筷禁忌,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具有迷信色彩,会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消亡。
C.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反映了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的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而能直面死亡,崇尚死亡瞬间的美学价值。
D.中国人祭祖时在祭品 碗盆上面竖插筷子,与日本人在葬礼中用筷子沾水擦拭死者双唇,同样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变化,传达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C.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了中日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这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容相似。
D.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解读筷子和刀叉的论断之所以很独到,是因为他从中解读出了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的内涵,同时暗示西方文化不文雅。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7.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可见,筷子虽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中用筷礼仪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同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生死观的差异。
(摘编自王松华《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
材料三:
中国人使用的两根筷子,长度相同,上方下圆,一阴一阳,使用时一静一动,相互配合。筷子文化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兼顾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
(摘编自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种饮食方式背后的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汉字从“箸”到“筷”,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的规律。
B.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根本原因也是如此。
B. 唐临崇尚节俭,淡泊寡欲。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不置办房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讲究吃穿用度。
C. 唐临简在帝心,深受重用。唐高宗认为他执法公正不偏,符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任命他为大理卿。
D. 唐临仕途顺遂,但终遭贬。他历经多次升迁官至尚书,晚年却因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任上去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D.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再迁,指两次升官职。《琵琶行(并序)》中“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则指降职。
B.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 卿,古时君王对亲近大臣的称呼,也被用作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前文中的“大理卿”。
D. 永徽,唐高宗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临为官宽容,体恤囚犯。他曾恳请县令放囚犯们归家耕种,囚犯们感念唐临,全都按时回到狱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①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可见,中国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种综合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是发达的人文精神;用手指代表的是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亲证自然,创造出来的是辩证思维,结果宗教精神特别发达;用刀叉吃饭的西方人,使用的是分析的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学、科学精神特别发达。今天我们应该把三大文化融为一体,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有机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李晓愚《从“箸”到“筷”》)
材料二:
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指的是在多人共同用餐时,使用了长短不齐的筷子。这种做法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装进棺材,棺材由前后两块短木板和两旁加底部三块长木板组成,正好是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指的是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这被视同给死人上香。中国自古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灵魂出壳,用筷不便,所以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
只道歌谣迎半刺①,徒闻礼数揖中台②。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③来。
【注】①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②中台:中书省。③掖垣: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1)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
(2)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14. 唐临曾让人煮药,为什么最后却又告诉那人自己那天不宜吃药?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彭州权别驾
苏颋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6.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日:“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日:“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一个人 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