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

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

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

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

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

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

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是难能也。

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

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 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

这在当时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孔子的孝道在今天是否有其价值和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凡事从利益出发,哪怕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只看个利字。

甚至还出现了啃老族,最近又有很多官二代、富二代仗着长辈的荫蔽作威作福。

这些人不但不能养,还总为父母惹麻烦,从孔子的观点看,这类人是为不孝。

因此论语中的孝道在现代推行很有必要。

在《论语》中共收录了“孝”字19次,而这19个孝字又可以分为两种思想:一是无违,无违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无选择的顺从,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主见的服从。

二是孝养。

孝养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养,更包括在精神上的和情感上的慰籍。

第一节无违要尽孝就要无违。

无违,就是不要违背,也是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的重要内容。

在孔子那里,无违的内容很丰富。

其一是不要违背孝敬父母的礼节。

当时,一个叫盂懿子的鲁国大夫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简单地回答“无违”。

什么是无违呢?孔子对其学生樊迟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敬父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有着一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与父母一起吃饭。

父母要坐在主人的位置,这就是一种礼节;父母生日这一天,尽管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但也要摆寿宴,喝寿酒,吃寿面,这也是一种礼节;清明祭祖,又是一种礼节,等等。

这些风俗习惯和礼节实际上是孝敬父母的具体载体,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了,就是不孝。

其二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段话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一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表现得很好。

父母不在的时候,子女还是表现得很好,而且连续保持三年以上。

为什么要强调三年呢?因为能保持三年。

也就能保持终身。

二是说当着父母的面,子女表现得很好;背着父母,也一样表现得很好。

子女能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好了。

就是孝顺的,就是孝子。

孔子十分看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不仅在《学而第一》篇论述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思想,而且在《里仁第四》篇重申了这一思想。

其三是正确对待父母的过失。

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但并不否认也有“不是的父母”。

“父母不一定全对”。

对于这样的父母,孔子认为,可以温和地劝导,但还是要无违。

他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孝敬父母,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他们若不听从,仍当恭敬,不可冒犯;内心忧虑,却不怨恨;即使提不同意见.也要有个限度。

以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孔子的“无违”思想。

这一思想总体上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第二节孝养做子女的。

怎样才算对父母尽了孝道呢?也就是说,怎样才算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呢?尽孝以敬。

在孔子看来,尽孝,坚守孝道,首先要敬。

就是要从内心里敬重父母,敬仰父母,敬畏父母。

为什么要敬呢? 因为对于一个人而言。

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

敬重父母。

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敬重生命。

生命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人们无论怎样敬重之都不为过。

敬重父母还含有敬重劳动的含义。

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所花费的心思和做出的操劳都是难以计量和予以报答的。

按照唯物史观,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史上,怎样评价劳动的作用也不过份。

为此,孔子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带有浓烈情感的养。

这种情感就是敬重、敬仰、敬畏。

没有敬,就没有孝。

如前所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一个人即使赡养了父母。

如果没有敬重、敬仰、敬畏父母的情感,这与养一只狗、养一匹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只能算养,不能算孝。

尽孝不怨。

孔子认为,孝的第一层含义是内在的。

是心理和情感问题,这就是要敬。

第二层含义则是外在的,是态度问题,要表现在脸面上。

所以当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

孔子告诉我们。

子女在赡养父母上永远保持和颜悦色。

永远没有怨言,很困难。

色难,可以从许多人的人生经历中加以体认。

应该说,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愿意真心孝敬父母的,特别是一些从农村经过考大学或其他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人,更是想好好地孝敬父母。

他们把农村的父母接到城里,想尽点做儿女的孝心,让操劳一生的父母享享清福。

而且开始时都做得很好,表现在尽量不让父母做家务事,尽量抽出一点时间与父母聊聊天。

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在态度上就会表现出不耐烦,不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甚至还有怨言。

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譬如。

父母可能还是以农村习惯对待城里的生活,以给予子女小时候的态度对待长大的子女,这就和子女的生活产生了矛盾。

又如,父母的年纪大了,动作不利索了,妈妈还变得啰嗦了。

这可能使子女感到不适应。

再如,父母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

经常要陪着他篇二: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中文五班裴梓伊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旧制度已不复存在。

当新思想取代旧思想、新文化代替旧文化、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要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孝道,并应该赋予“孝道”符合时代的新的定义。

《论语》是儒学经典之一。

而其中孔子关于孝道释义及理解,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可以说: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

但这种伦理道德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阶段,孔子决心恢复周礼实质上也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可以说,这种关于孝道的思想很好的维系了宗法制度,也为同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家族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帮助。

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能成为贯穿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所以,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孝道”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如今的社会,我们应发现其蕴育千年的结晶。

“孝”深深地熔铸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但在当今社会,封建统治的思想束缚早已不在,我们用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呢?首先我们要看到《论语》中关于孝道我们应该理解学习的方面。

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篇》告诉我们应该学习父亲长辈合理的部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作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学习父母正确处事原则。

这对未来的独立,对自身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又如: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论语·里仁篇》作为子女,要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这表现出子女应对父母关爱)而另一方面又要因为[其寿高]而有所恐惧(又表现出了子女对父母的崇敬与依恋,为父母有一天要离去而感到恐惧和悲伤)篇三:探析论语中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探析《论语》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项目主持人联系电话所在学院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申请日期起止年月教务处制2013年3月填写说明1、本申请书所列各项内容均须实事求是,认真填写,表达严谨,简明扼要。

2、申请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也是创新团队,“项目编号”不填。

3、本申请书为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成册。

可网上下载、自行复印或加页,但格式、内容、大小均须与原件一致。

4、主持人所在学院认真审核, 经初评和答辩,签署意见后,由学院统一将申请书(一式3份)报送教务处。

1承诺书我保证填报内容的真实性,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如果获得资助,我与本项目组成员将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并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或结束时,接受学校对本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并按时提交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负责人(签名):成员(签名):年月2日一、基本情况3二、立项依据(可加页)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