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与除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说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
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
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领悟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且感受到用分数来表示结果时量与率的不同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
因此,在这一节课中,我以学生熟悉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点,借助实验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经历1÷b=1/b, a÷b=a/b( b ≠ 0 )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
构建除法和分数之间关系的模型,学会用分数这个新的数表示除法的商。
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六、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的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出示分数,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分数单位。
这里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主要目的是为下面的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了知识上铺垫准备。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学习。
本环节的复习可以起到唤起记忆,思维定向的作用。
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准备题“把6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又接着由6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么分,怎样列式,得出用除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求每个人分得多少,用除法计算。
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怎么分,怎样列式,让学生动手来分,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给学生以表象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两个
数相除的商,除了可以用整数、小数表示外,还可以用分数表示,由此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关系。
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环节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步来完成的。
第一步是教学例1“把1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得出除法计算的结果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课件
1(块)。
初步感受分显示图使学生1块的3(1)就是3(1)块即1÷3=
3
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二步再改题出示例2“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请学生动手分一分,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
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块?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
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用多媒体展示分
通过以上的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
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第三步是引导发现,得出关系。
通过以上的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最后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最后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再次重申本节课的重点,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升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从以上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得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前面两例的教学其实是为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表象,准备素材。
所以前面两例的教学不要消耗过多的时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也要适当的调控。
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体现多向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形成需要通过练习,通过对所学新知的应用,才能内化和掌握。
巩固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准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等要求。
本课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设计有层次的、题型多样的练习,及时的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的效果。
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与除法都能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但分数和除法是有区别的: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五、说教学预评及板书设计 .
本节课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我以学生熟悉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点,借助实验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了a ÷b=a/b( b ≠ 0 )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较好地构建了除法与分数关系这一新的数学模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而且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本课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的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的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使我感受到数学的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经。
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时老师应板贴效果更佳。
2.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