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自学考试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受贿罪的对象范围作者:朱琦单位:指导教师:陈建旭黑龙江大学2014年4月27日目录摘要 (1)前言 (1)一、国内外对受贿罪的犯罪对象的划分 (1)(一)国外受贿罪的犯罪对象 (1)(二)我国受贿罪犯的罪对象 (2)二、国内外对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学说理论 (2)(一)国外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相关理论 (2)(二)我国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相关理论 (3)三、对受贿罪犯罪对象范围的分析 (4)结论 (5)参考文献 (6)论受贿罪的对象范围[摘要]:从古至今这个世界都充斥着各类形态的交易,在这其中的一类则触犯了国家底线,被定为受贿罪。
传统立法将受贿罪的对象范围仅限于"财物"一类。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贿赂方式也变得"日新月异",出现了除"财物"以外的新的种类,如"财产性利益"与"非财产性利益"。
而且这些行为方式的危害性亦相当严重。
笔者认为应当扩大受贿罪的对象范围,这样更有利于对受贿罪的立罪界定。
[关键词]:受贿罪;犯罪对象;不当利益前言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
在受贿罪中,一方面行贿者利用贿赂收买国家工作人员,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工作人员靠非法行使权力以牟取私利。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物,因此,受贿罪的犯罪对象是贿赂,而确定贿赂的具体范围是区分受贿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国内外对受贿罪的犯罪对象的划分(一)国外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对贿赂的范围如何界定的理论,在国外大体存在以下三种学说:第一,金钱估价说。
从量刑角度出发,贿赂的目的物只能是能够用金钱进行估价的财产利益。
第二,有形利益说。
把贿赂看成有形或者财产上的利益,并对有形的或财产上的利益是作广义的解释,不要求把金钱作为估价的标准。
第三,需要说。
以严厉打击受贿的犯罪行为为目的,扩大贿赂的范围,把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一切有形的或无形的利益都视为是受贿罪的对象。
[1](二)我国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在我国刑法理论学界,关于如何界定“贿赂”的范围问题也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受贿的对象应该严格限定在“财物”认为贿赂应当严格限于金钱和物品两类。
在刑法史上,贿赂罪即为赃罪,赃的意义为“货财之利”,即现代意义上的金钱与物品。
第二种观点为“财产利益说”,若把贿赂严格限于在金钱和物品中,会使范围过窄,不利于打击受贿罪。
因此,财物还应当包括除金钱和物品外的其它财产性利益,即一切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财产性利益,如承担债权,免除债务,提供担保,降低贷款利息,提供长期住房等。
第三,不正当利益说。
其定义下贿赂的范围最广,应包括财物(金钱及实物),能够以货币计量的财产性利益以及其他的非财产性不正当利益。
[2]二、国内外对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学说理论(一)国外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相关理论国外理论的三种学说对贿赂的解释都较为宽泛,不仅在理论上,国外在受贿罪的刑事立法上也都没有把贿赂局限于财物。
如《日本刑法典》规定,受贿罪的对象是贿赂。
但是贿赂不限定为金钱、物品和其他财产利益,不论有形、无形,只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的一切利益就应当划入贿赂的范围。
日本明治44年5月15日大审院的判决就将允诺性交认定为贿赂。
[3]英国《公共机构贿赂法》第1条规定:“公共机构的成员、官员或者雇员索取、接受、或者同意接受任何礼品、贷款、酬金、报酬或者好处的,构成受贿罪”。
对于“好处”的内涵由第7条规定:包括任何职位或荣誉、延缓清偿任何价金或有价之物。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规定为收受“他人利益”,但对什么是“利益”不进行限制,只要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和欲求即可。
《意大利刑法典》第319条规定:“公务人员对其不执行职务或迟延执行或违背职务之行为,而为自己或第三人收受或期约金钱或其他利益者”,即可构成违背职务行为之受贿罪。
《法国刑法典》规定为:“赠礼馈赠或其他任何好处”。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也没有限定贿赂的性质。
《格陵兰刑法典》第27条规定:“公职人员非法要求或答应接受财务或其他利益者”,构成受贿罪。
国外经济高速发展,面对多种方式的贿赂,近乎全部的国家将只要能满足人需求的财产性利益与非财产性利益均作为贿赂犯罪的对象,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该国国家公务人员的廉洁性,并遏制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刑法的震慑作用。
(二)我国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相关理论我国刑法理论关于贿赂范围的三种观点,也是各有其理,笔者将分别对三种观点做较为深入的探讨。
首先是财物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刑事立法把受贿定性为贪污行为,并把贪污的对象限定为金钱和财物。
1979年刑法典的第 185条虽然规定了“收受贿赂”,但是并没未明确指出什么“贿赂”。
然而从“赃款、赃物没收、公款公物追还”的规定能够推出“贿赂”的含义即指财物。
198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的《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中规定:“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而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是渎职罪的一种”。
198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 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在第 385条受贿罪、387条单位受贿罪、388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389条行贿罪也将贿赂罪的犯罪对象明确规定为财物。
因此,将贿赂指为财物,既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也有相关司法解释作根据。
同时,这与我国对贿赂罪按照数额的量型的方法相符合。
然而,具有立法上的依据并不代表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把贿赂等同于财物的使得受贿罪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使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贿赂行为因其中的“贿赂”不属于在财物的范围而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其次是财产利益说。
贿赂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接受金钱或使用的物品等导致财富量的直接增加,另一种是财富量的间接增加。
仅把贿赂认定为财物在实际生活中的直接增加有很多弊端,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以此钻法律空子,他们在实际中获得大量的财产性利益,却没有直接收取财务,从而不能对其定罪量刑,这是极其不合理的。
虽有观点认为这种财产利益不好计算,在刑法上做出规定但却不好操作,不规定为宜。
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以财产利益作为贿赂手段的情况大量存在并且比较隐蔽。
肯定财产利益的地位是从社会的实际状态为出发,具有合理性。
再次是不正当利益说。
不论是财产性利益,还是非财产性利益,其利益本身并不是非法的。
只有在与公务人员的职务相关且公务人员为谋求私利而收受或索取时,才能成为贿赂。
从另一个角度说只要国家工作人员利用相关职务,以公权力谋取来的非法利益,不论是财产性利益还是非财产性利益都能够作为贿赂的内容。
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均采此学说。
我国香港地区《防止贿赂条例》规定:“任何政府雇员未经批准,索取或接受利益者,均属违法。
”“利益”的定义很广,包括:礼物、借贷、费用、报酬或佣金,职位、雇佣或合约,任何其他服务或优惠(款待除外)等。
[4]我国台湾地区刑法规定:“贿赂罪之课题为贿赂及其他不正当利益。
”至于“其他不正当利益”含义甚广,不正当利益不仅以经济上利益为限,凡贿赂以外供人需要或满足人欲望的一切有形无形的利益皆是,如设定债权、免除债务、给于地位、款待盛筵、允许性交等。
[5]三、对受贿罪犯罪对象范围的分析第一,从贿赂的本质来看。
受贿罪侵犯的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目的及本质都是以利换权,而贿赂作为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其本质是对掌权人的诱惑和腐蚀,所以能满足人的需求的财产性利益与非财产性利益在功能上并无本质的区别,没有理由将非财产利益排除在外。
第二,从社会实际状态来看。
我国现行刑法将贿赂内容界定在财物的规定是与我国以前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情吻合的,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的贿赂手法逐渐常规化。
只要是受贿人所渴望的东西,行贿人都会尽力加以满足。
不论是具有财产性的利益,还是非财产性利益,只要能够起到收买作用,就会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同样,国家工作人员只要接受这些财产性的或非财产性的利益,其就违背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而且以非财产性利益作为贿赂,其收买性比一定数额的财物更强,更具有社会腐蚀性和危害性。
第三,从我国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来看。
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决定了刑法要采取对犯罪惩治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利益。
刑法作为反腐败最后的防线,应当发挥其特有的调整作用。
另外受贿是以权谋私的突出表现,在新时期推行廉政建设,就是要重点打击以权谋私,如果将非财产性利益排除在贿赂的范围之外,那么就缩小了贿赂罪的范围,不利于对贿赂犯罪进行彻底打击,也不利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四,从法律的规定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
这条反映出财物和财产性利益以外的其他手段已经包括在贿赂的内容之中。
若有关刑法对受贿罪规定贿赂仅限于财物,这样会造成法律间的冲突,给法律适用带来困难。
2007年6月8日,中共中央纪委颁发了《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而时隔不久,2007年7月8日,两高联合制法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列出了收受请托人提供的干股性质的贿赂,以合作开办公司或进行其他投资收受贿赂等新形式。
这些都侧面的要求贿赂犯罪的对象是不正当利益。
第五,从国际刑事立法来看。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规定:“只要收受贿赂,背离了职务的廉洁性就构成受贿罪。
”而“贿赂”是指“不正当好处”。
不正当好处指的是一切违背职责的目的而额外获得的利益,即包括了其他非财产性利益。
国际公约采用的不正当好处说,内容范围包括了最广泛的能满足的人欲望与需求的利益。
而在世界各国刑事立法中,普遍趋势均是对贿赂进行宽泛式的规定。
因此,将受贿罪中贿赂的范围扩展到非财产性利益,既是与国际接轨,对国外立法经验的有益借鉴,又是严惩各种形式的贿赂犯罪必然选择。
结论受贿罪的犯罪对象的范围扩充对于认定行贿罪与介绍贿赂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贿赂,也就无所谓贿赂罪,所以,界定贿赂内涵与外延,是认定贿赂罪的关键之一。
所谓“索取”,可能是索要,也可能是勒索。
前者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当事人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要求贿赂,而未使用要挟、胁迫的方法,后者则使用要挟胁迫的方法,明增或暗示:如不送财物,其事就不好办或者会有严重后果,迫使当事人给他送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