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刺客列传ppt课件

刺客列传ppt课件


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
同时也为报“见陵”之怨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
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
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7
《<史记>选读》——
其操纵得手处,尤在每传之末用钩连 之笔,曰:‘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 专诸之事’; ‘其后七十余年、而晋有 豫让之事’;‘其后四十余年.而有聂政 之事’;‘其后二百二十余年,秦有荆轲 之事’。上下钩绾,气势贯注。遂使一篇 数千言大文,直如一笔写出。此例自史公 创之,虽后来迭经袭用。几成熟调,而兰 亭原本.终不为损,盖其精气有不可磨灭 者在也。”(《史记评议·刺客列传》)
樊於期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22
怒叱太子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 悔”“先遣秦武阳” ——惊恐, 焦急;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怒”“叱”“今日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23
思考回答:“易水送别”一幕悲中 有壮,细读课文,探讨太史公是怎样 表现出“悲中之壮”的?
9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
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
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
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
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
《刺客列传》
1
廷 刺 秦 王
2
公元227年,深秋,清晨,易水河畔……
3
最佳上镜刺客--荆轲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荆轲无疑是历史上知名 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 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 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评荆轲 为最上镜刺客,可谓名至实归, 众心所向。
4
《刺客列传》是一篇类 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 时代曹沫、专诸、豫让、 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 客的事迹。
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
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
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
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
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
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
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
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
与信任。
21
采用了细节描写。
这些不仅对认识荆轲全人是必要的, 而且对荆轲传的主体部分起着铺垫作用。
13
前期活动
论剑而逃 争道而去
14
品读6-17节
15
如果你是一个编剧,把《荆轲刺秦王》分 成几场戏?这几场戏中怎样刻画了几个什 么样的人物?
序幕 交代背景
第一场 荆轲临危受命
第二场 私见樊於期
过渡 交代准备信物、利器、助手
17
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商议计谋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准备副手 易水——言出必 行的侠义精神。
“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勇 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
太子丹
“恐惧”“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
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
意”——急噪、软弱、善良
一曲易水歌,以音乐 的凄婉与慷慨和诗歌的苍 凉悲壮渲染壮别气氛,语 气长短有致而富于情韵。
5
《<史记>选读》——
刺客是天壤间第一种激烈 人,《刺客传》是《史记》中第 一种激烈文字,故至今浅读之而 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史公遇一种题,便成一种文字, 所以独雄千古。
-----吴见思
6
《<史记>选读》——
李景星曰:“《刺客传》共载 五人:一曹沫,二专诸,三豫让, 四聂政,五荆轲。此五人者,在天 地间别具一种激烈性情.故太史公 汇归一处.别成一种激烈文字。行 文用阶级法,一步高一步,刺君、 刺相,至于刺不可一世之王者,刺 客之能事尽矣。是以篇中叙次,于 最后荆轲一传独加详焉。
8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 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 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 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 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 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 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 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 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私见樊於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 荆 轲
金千斤,邑万家”——激起樊於期对秦 侠肝义胆
不共戴天之仇——动之以情
果敢勇决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擅长辞令
仇”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 老于心计
之患——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
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告之以
谋 “偏袒扼腕而进言曰‘此臣日夜切 齿拊心也…!’遂自刎”——
10
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5节)介绍荆轲身 世及品性。 第二部分:(6-17节)叙述荆轲刺 秦王的始末。 第三部分:(18节)司马迁的评价。
11
阅读1-5节
12
问:这几节文字交代了与荆轲有关的哪些 内容?采用什么写法?对下文起什么作用?
主要交代了三个内容:1、好书剑,曾以 术说卫元君。2、曾游榆次,与盖聂论剑。 3、曾游邯郸,与鲁勾践博。并引出与后 来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人物:高渐 离、田光。
第三场 怒叱太子
第四场 易水送别
第五场 贿赂蒙嘉
第六场 廷刺秦王
16
问题探讨
荆轲刺秦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课文写当时的形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 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 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 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尽收其地”中“尽”写出了秦军的 强大,也应证了先前太子丹的判断。
19
第11小节中,荆轲刺秦的谋划,体现 了他怎么样的性格?
荆轲的谋划主要抓住了 “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的 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 和督亢地图为信物来骗取秦 王的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 和谋略。
20
荆轲私见樊将军,为何樊将军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
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