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1.1《荷塘月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1《荷塘月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叠词的使用:
(1) 曲曲折折 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田田 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 的舞女的裙。 层层 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2)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 密密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 脉脉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 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花上。 (6) 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淡淡 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介绍:
祖籍浙江绍兴。字佩弦,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 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 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
作者介绍:
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 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
★本段层次井然,由叶到花、香,最后写颤动和 流水。由上而下,动(把荷塘写活了)静、虚(想象 和联想,写出了神韵)实结合,形神兼备。
合作讨论赏析第五段:
方法:
1.先概括出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以及特点。
2.以某些词语、句子为例,分析作者从哪些角
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色的?

与“流水”照应,给人一种奶白色而 又鲜明欲滴的实感;化静为动,写出了月 辉照耀、向下倾洒的景象。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 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我既不 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 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 了一个题目。”(《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 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 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 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 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摘自朱自清的一 封信)
富有象征意味的精神圣地
文人心态与人格精神的写照
散文
写景
抒情 美点:
语言技巧
画面美——朦胧女性
语言美——精致灵动
情调美——旋律起伏
个性、人格印记
独特性、时代性
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 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这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然而,在这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家艺 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总结:
本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把盛开的和含 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 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荷花,处在朦胧的月光 中,所以有着奇异的光彩。写荷花的缕缕清香, 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 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 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 这样的感受。
体会这两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他想摆脱心里的不宁静,追求宁静,所以荷 塘景色一派幽静安宁。文章作者情感的主要特点 是“淡淡的”,所以笔下“荷塘月色”的主要特 点也是淡淡的。色彩上,花“白”,雾“青”, 云“淡”,都是淡色;声音上,歌声“渺茫”, 流水“脉脉”;情态上,花羞涩,月没有朗照, 在“小睡”,下文远山只有些“大意”。不浓不 淡,不明不暗,一切都那么调和适中,正是作者 从中和主义出发的一种生活情趣的流露,环境与 心境达到了高度和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量词的使用:
“叶子与花也有一(
)的颤动”;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 )凝碧的波痕”;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
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 灯光”。
)远
)路
“一丝”“一道”“一带”“一两 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 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
体味纯静的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 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 李白《闻王昌岭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宋· 柳永 《雨霖铃》)
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唐· 戴 叔伦《兰溪棹歌》)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谈谈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
3.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 李 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唐· 李 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燎沉香,消溽署。鸟雀呼晴,侵晓窥 檐语。叶上韧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荷举。 (北宋· 周邦彦《苏幕遮》)
练习三:
第一则材料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分析的, 突出地说明朱自清散文的诗意和美; 第二则材料是从具体的写作方法来分析的, 说明写法的细腻; 第三则材料是从审美风格和思想境界来分析 的,概括提炼为一个“清”字; 第四则材料是以反面批评为主,指出朱自清 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俗繁琐陈旧的弊 端。
俊男靓女 脉脉传情 《采莲赋》 小船艳歌 热闹风流
青年女子 思念情人 《西洲曲》 眷念不能 情如水清
热、动
内 心 矛 盾
月 光 下 荷 塘 幽 雅 宁 静
参 考
1.从内容分析,游月下荷塘未能摆脱“不宁 静”,却描写了一幅欢快热闹的景象,不仅反衬 了此时之静,而且表现了一 种美好的愿望、向往!
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
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
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1948年病逝于北 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
整体把握:
文章“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谓“文眼”,顾名思
诗情画意的作用。
精 美 的 修 辞
鲜明的比喻 奇妙的通感 传神的拟人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5)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6)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
研究学习
你能说出哪些有关荷与月的诗句
或优美文段,动手查一查资料,在班 上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说出她们所
表达的感情或运用的手法。
感悟高洁的荷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 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 歌始觉有人来。(唐· 王昌龄《呆 莲曲》)
2.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 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 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元· 刘秉忠《干荷叶》)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4)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5)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6)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
精妙叠词的音乐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 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画面美),同 时又给人音韵和谐之感(音乐美), 更渲染了氛围(意境美),艺术表现 力很强。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
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宋· 岳飞《小重山》) 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宋· 苏轼《卜算子》)
6.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 杜 牧《泊秦淮》) 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 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宋· 晏殊《蝶恋花》) 8.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唐· 高 适《听张立本女吟》)
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总结:
本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把盛开的和含 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 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荷花,处在朦胧的月光 中,所以有着奇异的光彩。写荷花的缕缕清香, 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 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 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 这样的感受。
整体感知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不宁静
思乡之情
寻求宁静
暂得超脱
暗线是心情:
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
寻求超脱而不得的心情。
忧愁与喜悦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 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
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
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 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 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 都是“淡淡的”。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 像是画在荷叶上。
精 当 动 词 的 情 态 美
方 法 指 导
语言美
1.直觉法 [利用朗读直觉感知]
2.删除法 [针对叠词] 3.替换法 [针对动词]
情调美
找出每段体现心情的关键词
颇不宁静——悄悄
寂寞——怕人——很好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南 宋· 杨万里《小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