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选题

单选题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 )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B )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4.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一观点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6.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7.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D.否认静止的存在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9.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1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1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这种观点是(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4.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15.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A )A.精神B.某种实物C.原初的物质D.原子1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17.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 )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1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

A.存在B.理念C.灵魂D.“原初”物20.(A )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A.运动B.客观实在C.存在D.时间和空间21.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B )。

A.形而上学B.唯心主义C.二元论D.诡辩论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2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与“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C.前者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D.二者都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24.“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D )。

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25.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C )。

A.无限性B.客观性C.不可逆性D.相对性26.时间和空间是(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B.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27.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A )的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28.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D )。

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C.否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D.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29.意识和人脑的关系表现为(A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意识依赖于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脑能自行产生意识30.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 )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C.语言的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31.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指(D )。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32.世界的物质性是指(A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世界是可知的C.世界是运动的D.世界统一于存在33.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A )。

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B.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D.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34.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是(A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35.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B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36.思维模拟能够(B )。

A.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B.部分代替人类的思维C.超过人类的思维并统治人类D.对人类思维没有帮助37.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D )。

B.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2.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句话是一种(D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3.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B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于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6.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C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10.“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1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13.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并且与围湖造田使许多湖泊蓄水能力大大减少有关。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B )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同果异因14.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D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C.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渗透D.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15.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

这是一种(B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6.有的分子生物学家指出,生物进化的根基是“盲目的纯粹偶然性”。

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A )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17.事物内部各部分变化的不平衡,会造成(A )A.事物的根本质变B.事物总的量变过程的阶段性部分质变C.事物总的量变过程的局部性部分质变D.事物质变过程中有量变的特征18.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根据是(A )A.现实的可能性B.好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现实性19.“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B )A.现实性在量上的说明B.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C.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D.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20.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A )A.铁杵磨针B.以砖磨镜C.心想事成D.水中捞月21.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C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25.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