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中医正骨科的推按手法

谈谈中医正骨科的推按手法

谈谈中医正骨科的推按手法郑州市骨科医院郭春园曹振家郑州市骨科医院中医正骨推按法,是在郭春园所著《平乐郭氏正骨法》第八章推按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平乐郭氏正骨法为家传六世的秘方验法,正骨推按法则是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的独特治疗方法,是在益元正骨八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一种新的整体推按手法。

经过三十年的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现将这种推按手法介绍如下:一、滑推法:临床多施用在胸背、腰部。

推按原则是轻病重推、重病轻推。

其基本操作是,患者俯卧在推按床上,医生站在病者的患侧,双手掌根按压患部,掌根掌心向心方向施推,约十分钟(不可逆推,需助手牵拉双踝)。

再用按法,即指压双大肠俞、双环跳、双委中、双承山穴。

然后再滑推5~10分钟。

在上述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又分为令呼推法、待呼推法、轻推手法、缓推手法、猛推手法和紧推手法等六种不同的手法:1、令呼推法;在推按的时候,令患者随着推按操作或快或慢强行呼吸,如在劳动时发出的哼嗨之声。

这种哼嗨之声是发自肺腑而不是用嘴吹气。

此方法能立即收效,但体弱或病重者忌用或慎用。

2、待呼推法:随着患者的自然呼气施推,推之快者如急救时的人工呼吸法;推之慢者,推与推相间一呼一吸,须待患者呼吸平均之时,随呼再推。

此法较令呼推法收效较慢,但适用于体弱或气滞血瘀导致疼痛较重较久者。

3、轻推手法:以掌心贴患者皮肤,轻不用力地滑皮由下向上推摩,即先医所说的“轻推滑皮走”,这是一种摩擦状的推法,有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

4、缓推手法:适用于四肢肌萎关节僵强之症,亦适应于躯干部位。

每一推按动作按之间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呼气时推,吸气时停推。

有时会因手法或疼痛的刺激而引起喘气,待气平之时顺呼再推。

5、猛推手法:这种推法是推力较强和趁其不备是使用的手法。

施用于躯干时,须令呼猛推;施用于四肢时可使肌骨相滑,不论呼吸可达速效。

6、紧推手法:这种推法是相连续的推法,较以上推法为快,利用连续的推按的间歇。

此种推法收效多佳,患者疼痛较重或呼吸困难时禁止使用。

二、正中气法:其推法同滑动法,先做令呼推法,然后医生用双手托住患者腹部提起腰臀,令呼猛力推按,为之一操,连续3~5次。

对闪腰岔气之腰痛有立竿见影之效。

三、推按牵引并摇摆矫正法:是在徒手牵拉推按的基础上改进的恒牵与摇摆矫正方法。

恒牵是在推按之前,用两只踝套固定在踝关节上,踝套的系带固定在牵引床后面的摇把上,患者腑卧在推按床上双手拉住牵引床前面的扶手,摇动摇把,使系带拉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代替徒手牵拉,再进行滑推治疗。

推按结束后,医生双手合并压在患者腰椎侧弓高处,助手向医者方向摆动推按床数十次,以达到矫正侧弓畸形之目的。

四、合力推按法:继滑推法后,患者腑卧在推按床上,胸部垫10cm厚的软垫,髂部垫15cm 厚的软垫。

医生站在患者之患侧,双手合并按在患者腰部后弓侧弓处,向前向对侧推压。

第一助手站在患者之患侧,一手固定在臀部环跳穴,另一手固定在环跳穴的下外侧,向下向对侧推去。

第二助手站在医生对侧,一手固定在患者腋部,一手固定在髂骨外侧,向对侧推去。

三人同时作用时,虽然推的方向不一致,但力的作用点都在腰部,致使腰部下陷,下肢上升。

第三助手双手按压患者双国部或小腿肚处向下压按升起的下肢,使腰部恢复到原来姿势,此为一操。

反复数十操,再结合滑推法,此法对腰部畸形较大、腰椎僵强者能够徐徐矫正,并有荣筋活动关节的效果。

五、侧攀矫正法:继滑推之后,首先让患者俯卧在推按床上,医生站在患者的患侧,一手按在腰椎侧突处,一手攀患者健侧肩部,向背侧侧攀矫正。

然后一手推压腰椎侧突处,一手攀患者健侧股部,向背侧向患侧侧攀矫正(髋部背伸),每次7~8作。

此法对腰部侧弓,腰臀扭斜效果较好。

六、侧卧旋转矫正法:腰椎有扭斜畸形者,治疗法继滑推和牵引之后,让病人侧卧在硬板床上,右侧在上,面向医生。

医生左手向病人背侧用力推压,左手向腹侧用力推按,两手同时用力,腰部有时会出现一种响音。

此法对腰椎扭伤、腰椎后关节紊乱、腰椎假性滑脱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效果。

七、胸臀套牵引法:胸、套是牵引法的进一步改进,胸套、臀套是按胸部和臀部的形状制作的,上面各有两个系带,胸套固定在胸部,其系带固定在牵引床前面的摇把上,臀套固定在臀部,其系带固定在后面的摇把上,摇动前后摇把(方向相反),使其腰部徐徐拉开,胸部和踝部各垫一10cm的软垫,增加腰部生理前弓弧度,再进行推按治疗。

此法较踝套牵引力量大,效果明显,身体弱者慎用。

八、悬吊牵引法:取站立位,患者站在小矮凳上,将胸套固定在胸部,将胸套两个系带固定在牵引架上(像双杠形),拆除小矮凳子,病人即悬空,病人的臀部及下肢起到重坠作用。

此法能使椎间隙增宽,使脱出的椎间盘还纳。

在此法的基础上,再加以推按手法治疗,或压按摆动,或旋转按揉,效果更佳。

九、捏脊法:是对伤力、感受风寒、疲劳所致的姿势不正以及虚劳所致的腰背痛等症的一种轻推手法:1、指压滑推捏脊法:患者俯卧在推按床上,医生坐在患者患侧,用双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沿脊柱棘突两侧从上至下,依次指压滑推。

手指呈屈曲姿势,一般在患部操作,须反复操作数十次,再结合滑推法治疗。

起到活血荣筋、缓解痉挛的作用。

2、指推提肌滑推法:医生患者的姿势同上,医生在患者患部棘突两旁,用双手大拇指肚推肌向上,其余四指指肚捏脊向下,使肌肤提起,自上而下,反复操作数十次,再结合滑推法治疗,起松解粘连,软化瘢痕之作用。

3、侧掌滑推捏脊法:医生患者的姿势同上,医生用双手掌侧分别沿脊柱棘突两旁从上至下滑推捏脊,需反复操作数十次,再结合滑推法治疗,起到较大面积活血疏滞止痛的作用。

十、揉捏松解法:医生用双手和其它四指在软组织较肥厚部位进行揉捏。

如在颈椎病牵扯的上肢痛,腰痛病牵扯的下肢痛,用指肚揉捏效果很好,确能使痉挛或紧张的肌肉软组织缓松。

十一、按法:分旋按手法、滑按手法和进按手法。

可配合药物进行揉按,这是治疗颈肩疼痛的主法:1、旋按手法:⑴轻的揉按手法:分为先轻渐重的揉进式手法和单轻不重的揉进式手法。

不论正痛位或关节部位均可施用。

⑵较重的揉按手法:是指压(指针)手法之一。

开始时揉按即重,继而更重,按时较长,适合感觉敏感的穴位,或久伤的及轻度的正痛部位。

本法对外伤性关节强直、腱鞘炎或囊肿、诸关节伤力肿痛及颈椎病效果很好。

2、滑按手法:用指肚滑按,无规定推向,使筋骨相滑,是刺激性较强的推按手法。

适用于四肢末稍无肿或轻肿之局疼部位,其操作的快慢轻重程度,由医生按病情需要灵活掌握。

不论如何滑推,除换位置以外,指端不能离开患者皮肤。

本法对外伤性粘连、腱鞘炎或诸关节伤力肿痛等效果很好。

3、进按手法:用指端直按穴位,如针刺之状,不旋亦不滑,由浅至深,反复捏按。

好象针刺时提起刺入,再提起再刺入的捣刺法,不过没有针刺那样快。

该法刺激性较强,适合感觉不敏感穴位和肌肉丰满部位。

施术时间短,力量猛者能恢复其正常功能;施术时间长而力量重者,可抑制其粘连之疼痛。

该法和针疗相似,故有指针之称。

十二、正顶法:患者取坐位,医生首先在颈部作捏脊、揉捏及按的各种松解手法,然后一手托下颌,一手托后枕部,使面部稍微后仰,轻轻摇摆头部,在患者不备之时,轻轻地摆转颈部(下颌不能摆过锁骨),听到响声,即可有效。

在正顶之前,作颌部推按法,压按附近的双肩井穴、双大杼和新设穴,使气血运行,避免正顶时发生晕厥。

自行摆扭项部,收效较轻摆为差。

此法对项强、扭项及落枕等以及所引起的颈肩症,效果良好。

十三、荣肌法:医生用双手或单手掌根掌心在患部轻推旋揉,日约数百作,以生热为度,推按之后,再连续推按关节,摆动伤肢,来牵动肌肉运动。

该法对萎、痹症和骨折后遗症之气血不活、肌肉萎细和功能疲用效果很好。

十四、活关法:对于关节损伤及骨折之后的关节强直或伤力肿痛、关节不活等,均可施近穴移痛之法,并结合屈动关节之他动运动。

以疏通气血,促进关节恢复功能。

十五、肩凝症活关法:1、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之患侧,用单手或双手掌根掌心在肩关节周围(特别是三角肌部位)滑推揉按,以发热为度,指压指推肩井、肩髁和肩贞穴,然后医生一手固定肩关节,一手牵拉腕上,前后摆动数十次,向前摆动时角度逐渐增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再辅以屈曲关节之活动,即以一手大指指压曲池穴,另一手大指和食指分别按压内、外关穴,屈动肘关节,连续作3~5次。

2、在以上手法之后,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在患者之患侧,一手固定肩胛骨之下缘,另一手扶住肱骨中上段向上推动,每次向上推动数十次,有时有撕裂的声音,此为骨锈(粘连)。

每操作一次,患者能够抬高10~15cm。

该法是治疗肩凝症和外伤性肩凝症的一种好方法。

十五、弹筋法:继滑推之后,医生用单手或双手大指和其它四指指端(剪短指甲),在软组织疼痛部位或某块肌肉萎细或麻痹部位,轻轻捏拉并轻轻弹松,滑离肌肉,每次7~8作;此法对肌肉萎缩或麻痹以及关节强直有较明显的疗效。

十六、挝震法:医生手指呈屈曲状(手指不要挝得太紧)用单拳或双拳(一般都时单拳)在软组织较肥厚部位进行拍打,用力时拍压要重,挝进要轻,以压为主,每次2~3分钟。

该法对软组织粘连、肌肉麻痹和肌肉萎缩等效果较好。

最后说明几点:1、该推按方法,主要用于骨伤科及后遗症的治疗,如气滞、气血结滞、气血不适和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症,亦用于一些痹症和其它慢性病。

2、1~10法,偏重于推法,主要用于治疗腰气滞症(腰部软组织损伤、闪腰弩伤等)、腰胯气滞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坐骨神经痛)、腰椎后关节扭伤(腰椎后关节嵌顿紊乱)、腰背肌劳损、虚弱腰背痛和以上诸症引起的畏痛姿势、溜肩、蹶臀、斜胯、侧弓和后弓畸形等症。

3、11~17法:偏重于按法,主要用于治疗骨伤科后遗症的气血不和、肌萎关强和萎痹症等。

如上肢损伤或骨折所引起的外伤性肩凝症、股骨骨折所引起的膝关节强直症、胫腓骨骨折所引起的踝关节不活症,伤力引起的诸关节肿痛症或腱鞘炎及萎痹等。

4、以上推法和按法,均可相互配合使用,甚至一种病症可施用多种推法和按法。

如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2006-06-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