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
知识点拔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 柔能胜刚。
小国寡民的社会
成就呈现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内容
“道”是最高的哲学 概念;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但可以互相转化
材料3
成就呈现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思 想 学 说
政治 思想
核心
内容
教育 思想
文化贡献
“仁”和“礼 ”: 反对苛政和刑杀; “仁者爱人”、“克 要求体贴民情。主 己复礼”; 张遵循周礼。 “为政以德” 用德教化百姓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 实事求是、学思结合、为不知;学而不思则 坚持真理等 罔,思而不学则殆 创办私学; 弟子三千 整理文化典籍 儒家五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 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 永远不会翻身。
(南怀瑾)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余秋雨)
总体概括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流中 思国 想传 的统 演文 变化 主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
思想主张
知识点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守 株 待 兔
“无事取天下”
思想评价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 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有消极的因素
思想概括: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法 观点主张 非 家 子
发展趋势
作 用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 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 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 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内容概览
百家争鸣
讲一讲
你能给大家讲一 讲“苛政猛于虎”的 故事吗? 这个故事反映了 孟子的什么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 加完备。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
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 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 宋明发展为理学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 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经济: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阶级: 文化: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 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想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士”阶层活跃 私学兴起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攻
汉武帝
董仲舒
内容概览:
儒 学 的 兴起
春 秋 战 国
孔子 创始人
孟子 发展 荀子 改造
秦
系统
完整 蔚然大宗 人数之多 沉重 打击
汉
成为 正统
?
“焚书坑儒”
?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感知
背景: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文
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的新儒学
与国家大政。
表现:(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仁政 思想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思想 学说
墨子 思想 特点
生平 思想 文化 教育 成就
天人 关系 礼的 思想
哲学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知识点拔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 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 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2)倡儒: 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 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 兴国家,实现统一 大业。统一后,秦 始皇继续厉行法治, 结果呢?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思想概括
宗旨、核 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墨 家 : 墨 翟
主张:
非攻 非乐
尚贤 非命
尚同 节葬
主张 节用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特点 :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知识点拔
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1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