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及当代发展

欧洲电影文化专题(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及当代发展

1)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城市》(1945) 2)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别尔托·D》 (1951) 3)维斯康蒂 《大地在波动》(1947) 4)德·桑蒂斯 《罗马11时》(1951)
《偷自行车的人》
第22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讲述了战后意大利,经济 一片萧条,罗马城里有大批失 业的贫困者。一个失业两年的 工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沿 街张贴广告的工作,但做这个 工作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于 是他把妻子陪嫁的被单送进当 铺,赎回了早先当出去的自行 车,但第一天工作自行车就被 人偷了。他同儿子找了整整一 天也一无所获。情急之下,他 决定也去偷一辆自行车,结果 被人抓住,遭了一顿打。
他笑着和儿子说:这 里环境一流吧,我们 订了位子的,不能让 别人抢了我们的位子
而实际上这是个拥挤 又充满恶臭的集中营。
他和儿子说他们将乘 火车去旅行,而且火 车只没有位子的,每 个人都要站着。
而实际上,他们将被 押入集中营。
这一秒他扮成小丑走 路,提醒躲在铁桶里 的儿子别出来,下一 秒,他就惨死在纳粹 的枪下。
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是托纳多雷作品的一大特 点。
他的影片数量并不多, 背景往往是他的故乡西西 里岛,他精心锤炼并贩卖 着他永恒的乡愁。
“思乡是魔咒,终生无 法解决”,托纳多雷这样 说。
罗伯托·贝尼尼 (导演兼主演)
1997年因《美丽人生》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外 语片奖
1997年因《美丽人生》获欧洲电影节最佳男 主角
《海上钢琴师》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自己的一艘船,一个近乎 偏执的归宿。
《海上钢琴师》
剧情简介
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 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 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 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 的1900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 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 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 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 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 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纵使后 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 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 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 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 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 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 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盟军的到来使居民们重获自由,孩子乘坐在盟军的坦克上 寻找人群中的母亲,重新投入母亲怀抱的孩子只当是做了一 场规则严厉的游戏。很多年后他才会明白原来当时是父亲用 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的美丽人生。
男主人公基多和他的儿子 女主人公朵拉
因为犹太人种,开书 店填申请表被拒绝
蛋糕店上写着“犹太 人与狗不准入内”
• 安东尼奥工作的时候,在墙上贴的一张海报, 是丽塔·海华斯拍摄的电影《荡妇吉尔达》 (Gilda 1946)
三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衰落
• 外部的社会原因:50年代社会环境(社会主
要矛盾)的变化;政府的干预
1949年,意大利政府对电影实行全面管制。 新现实主义电影对当时意大利民众的困苦生活的
反映被认为是“在国外损害了意大利的形象”
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 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 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 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 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
《西西里的美丽传 说》是一部2000年发行 的意大利浪漫电影, 由意大利名模莫尼 卡·贝鲁奇主演。讲 述的是一位13岁的孩子 对一位失去丈夫的美 丽女性的青春躁动。
“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个内容问题”——(意)维斯康 蒂
1)从内容上,是对二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政治经济 社会状况的直面和反映(废墟上的意大利——战争、 失业、饥恶、家庭危机等)
用罗西里尼的话说,“它就是生活本身”。实际上,新现实主义电 影带来的不仅是纪录生活的风格,而是表现普通人的勇气和现实主义的 眼光。
“真实美学”
2)从形式上,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 废弃了以好莱坞的制片厂生产制度为代表的技 术主义路线,而发展了西方电影中的朴实的写 实主义传统。
柴伐梯尼:“新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就其 拉丁文含义来说,含有不使用专门技术设备 (包括电影剧作家在内)的意思”
鲜明的形式特点
• 实景拍摄,强调摄影机的记录功能,“将摄影机扛到大街小 巷上去”(相对于摄影品: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编剧,与罗西里尼合作)
• 1954年,《道路》 • 1959年,《甜蜜的生活》 • 1963年,《八部半》(在此之前,拍摄了七
部故事片和相当于半部影片的两个插曲,影 片由此得名)

内 心 现 实 主 义 ” 的 代 表 作
• 费里尼 :《八部半》(1963)——以非理性的意识活
•内部的艺术原因:
1)题材的单一、狭隘,逐渐脱离新的时代问 题和受众兴趣(普通人、贫困、失业等)
在五十年代,自行车问题就已经被排除了,重要的事情 是了解这个自行车被偷的人现在心里和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他自己怎样去适应战时和战后时期的经验,以及我们国家里
新发生的一切在他内心留下什么痕迹——安东尼奥尼
影片有潜在的两条线索:一为故事线索,叙述
影片延宕的焦虑与痛苦;一为有闪回与幻想构成的 心理线索,探索童年的情感记忆、混乱的道德生活、 对现实的逃避、混乱与拯救等主题。
2)安东尼奥尼 :
经典作品:《公路之王》(《喊叫》) (1957) 《奇遇》(1960)、《夜》、《蚀》、
《红色沙漠》(1964)《放大》(1966年) ——用事件的无逻辑组合(生活流手法)来代替逻辑
他善意地骗儿子,黑暗 的集中营只是一场游戏, 如果他们赢得了这场游 戏,他们将得到一辆真 的坦克。
趁做侍应,播妻子 最喜爱的音乐,来 向她传递平安。
在集中营,用广播向妻子 报平安。
这本是反映二战的影片,然而纵观整部影片, 全然没有出现战争场景,而是选取几个普通人和 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际来反映。即使是选取普通人 和普通家庭的遭际来反映,它也没有落入一味着 力于渲染那几个人和那个家庭在战争中的深重苦 难的窠臼。恰恰相反,那些背负着深重的苦难的 小人物在这里演绎出的种种给人最直接的观感是 风趣逗乐,之后悲凉的心境才油然而生。
1998年因《美丽人生》获法国戛纳电影节评 委会大奖
1997年因《美丽人生》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奖
1997年因《美丽人生》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奖
1997年因《美丽人生》获奥斯卡最佳音乐、 最佳原创剧本奖
1997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原 创剧本奖
1997年获意大利金像奖影帝称号
此片以德国法西斯捕杀犹太人为背景,讲述一个犹太人与 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姑娘传奇般地相识并很快结婚生下一名男 孩。父亲惨淡经营一家书店,母亲有一份教师的工作,生活 平静而美好。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久法西斯占领 了他们所在的城市,将所有居民抓进集中营做苦役。年幼的 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慈爱的父亲为了不 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存有战争的阴影,便谎称他们是在做一个 能赢取积分获得真正坦克作为奖励的游戏。最终他为了保护 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2000年44岁编导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即《真爱伴我行》) “时光三部曲”或者是“寻找三部曲”
运用了相同的叙事结构——“回到”,让我们不断 穿梭于“现在”与“过去”之间,获得异样的体验
天堂电影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
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 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 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个古 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 “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 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 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
• 长镜头的运用,尽量忠实于现实表现的客观性(相对于蒙 太奇艺术)
• 非职业演员的使用(相对于明星制) • 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相对于戏剧性结构) • 地方方言的运用。
二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盛时期和主要作品
• 一般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一个流派,其全盛 时期主要在1945——1951年前后。
• 主要作品:
黑色幽默的风格
动(意识流手法)来代替传统的逻辑的情节结构
多重闪回
幻想和梦
“很难在影片《八部半》中划分出这样的界限: 哪一部分是我本人事件的开始或结束 我只知道我的
目的是:叙述一个内心混乱的导演的经历”
——费里尼
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视像和意识流动,以主观视点和非 情节化结构,展现个人的回忆、幻想和迷惘的世界,从而去 剖析人与现实的种种矛盾,以及在这种矛盾中人的心理危机 与精神困惑。
• “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 ——巴赞
“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 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 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事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 漫主义梦幻”。——新现实主义理论家西柴烈•柴伐梯尼
艺术上的“写实主义”
• 《偷自行车的人》故事剧本源于一则两行文 字的新闻:一个失业工人和他的孩子,为了 寻找他们丢失的自行车在罗马街头奔波24小 时,结果一无所获。
• 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是业余演员,安东尼奥是 由德·西卡在罗马的就业市场中寻找到的一 位失业炼钢工人来扮演,一个在街上看热闹 的男孩来出演安东尼奥的儿子。
• 2)对“真实性”、“现实”等美学原则的片 面理解
新现实主义承袭写实主义传统,在当时的经 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发展出一套最大限度追求真 实的拍片方式,但以此就排斥或贬低编剧和表演 的价值,显然是走向另一极端。
如何正确认识美学意义上的真实?
四 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分化
从新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 从外部现实走向心理现实
的情节结构
基本主题:现代社会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 现代人孤独、空虚的精神状态
五 意大利电影的新导演
朱塞佩·托纳多雷
1988年32岁的时候执导第二部影片《天堂电影院》(即《星光伴 我心》)在戛纳电影节得评审团大奖,次年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 语片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