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
个人觉得,我们身边有最好的资源——课文。
课文,就是一篇篇优秀的范文,是习作的最好蓝本。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
”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如是说。
阅读与写作犹如人体的呼吸吐纳一样,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剥离了阅读谈写作,无异于纸上谈兵,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水平难以提高,缺乏足够的阅读储备垫底,更无法写出内涵丰富的文章。
然而,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偏偏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为寻求常识而单纯解读文本,为应付作文考试而编制教学套路,语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
不少老师为没有系统的写作教材而费心劳神,往往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很多学生不会学以致用,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写起文章来一编二凑三造假,成了语文教学中令人头疼的“灰色风景”。
而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经典篇目,其文思、内容、表现手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完全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做了清晰地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向“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更强调指出: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文本“写什么”;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怎么写”,关注这样的内容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在教上下功夫,活用教材,将两者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通过阅读课文的学习,掌握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最终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双轨并行。
1、品味教材魅力,激发写作兴趣编者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篇篇文质优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课文。
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发现优美的文章如此吸引人,打动人,故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兴趣。
如《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秀丽的景色,那如诗如画、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着同学们。
庐山云雾的魅力不正是来源于作者笔下的优美文字吗?我们是否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呢?我想,在学生对课文词句深刻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定会油然而生吧!2、丰富语言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学生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的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众所周知,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得心应手了。
如《北大荒的秋天》,课文把天空中的流云写得非常生动,我让学生朗读背诵,并摘录相关的词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了启发,明白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把景物写活了。
3、提供质疑契机,培养写作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会学习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培养学生的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职责。
如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有学生说:“课题为什么不叫《五月的槐乡》?《槐乡五月》写景还是写人……?《槐乡五月》一文有什么最吸引人的地方?为什么?”读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质疑。
如:五月槐乡是槐花的季节,更是孩子们的季节”一句,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呢?从而让学生在质疑中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又比如课文中的“一阵风飘过”,可抓住“飘” 让学生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恰如其分,独具匠心。
有时候也可抓住文中数据或例子进行质疑,领悟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这样做既尊重学生主体,又提供了“发问”的时空。
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疱,因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没了,学习主动性也没了。
教师除了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还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空,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争辩,在极富情趣中思索,在穿越时空中想象,从而打开创新表达之门。
那么,怎样将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作有效整合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可供操作的形式:渗透写法指导:1、初读课文——学会谋篇布局如《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初读课文”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写了徐悲鸿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板书“励志学画”)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师板书“原因”)生2:我想知道徐悲鸿怎样学画?(师板书“经过”)生3:我想知道徐悲鸿励志学画之后怎样了?(师板书“结果”)师:我们写一个人要通过一个典型的事件,把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写出来。
通过初读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这样,把阅读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读课文——学会语言表达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典范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而且要有意识地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例如《学棋》一课,我让学生学习先概括后具体写人物的写作技巧。
师:瞧,就是这两个学生,你们觉得他们学得怎么样?生1: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生心不在焉。
师:(板书“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你们能不能换一些词?生2:一个学生全神贯注,另一个学生心神不定。
生3:一个学生一心一意,另一个学生三心二意。
生4:一个学生聚精会神,另一个学生漫不经心。
师:大家用的成语都很简洁,很概括。
你们能说说他们各自的具体表现吗?可以从动作、神情去观察。
(指着插图)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穿红色衣服的学生。
生5: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老师。
生6: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他托着下巴,眉头紧锁,好像在思考。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专心致志的学生的呢?(生读有关的句子)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学生。
生7:另一个学生心不在焉,他的手在做小动作。
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另一个学生的心不在焉的?(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领悟了文章的内容,也学会了怎样具体表达的方法。
在写作时,学生的作文往往概括性的语言很多,缺少细致描绘的语言。
如写一个人取得冠军之后的表现,只用“高兴”一词概括,而没有具体描述这个人高兴时的动作、表情、语言等。
《学棋》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既有概括性的语言,又有具体生动的描绘,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3、再读课文,领悟写作方法学生精读课文之后,对整篇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了整体的把握,这是引领学生体会写作技巧的最佳时机。
比如《学棋》讲了两个学生拜弈秋为师,由于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而导致两种不同的学习结果的故事。
学生明白了这个故事的道理后,教师再问:“如果这个故事只写其中的一个学生,你们觉得好吗?”学生展开讨论之后明白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再比如,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我让学生找出在路边吆喝卖葡萄的片段,“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园主把摘下来的葡萄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但却很少有停下来的。
”而另一个片段“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
据说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
起初她还担心这种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谁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两个片段一对比,孩子们立刻明白了两种不同的售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一种是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卖,难以卖出;另一种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方式,卖得又快又省事。
通过这种对比的写作方式,孩子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变得较为容易了。
所以,只要认真解读文本,每篇课文都能找到习作指导的切入点。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确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且要在能力目标中加入写作技能目标。
现在很多课文后面都有一些迁移练笔,实际上就是将读写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如何“破”?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建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与思维训练。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书中汲取营养,把文本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从而提高能力,写出佳作来。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把课文讲好,让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探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这三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1、仿写模仿是人类的本能。
每个人最初的语言就是通过模仿开始的。
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仿写无疑是读写结合的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是初学写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仿写课文的结构:《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在教学第一课时,我特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把那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雾展现给学生看,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为第二课时准备的说话练习打下基础。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背诵他们熟悉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以这两首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让学生渐渐走进庐山,这时再引出课文。
然后,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后一句话:“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在学生理解“流连忘返”这个词语后问“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接着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都是以总分的构段方式来描写庐山云雾的特点的。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我就让学生用读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来展开学习,并抓住关键的词语,如:“笼罩”、“缠绕”、“弥漫”等进行朗读感受,学生感受得很具体,朗读得也很有感情。
为了便于学生背诵,我这一小节的板书设计成:山头、山腰、山谷、山峰。
由于这一段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进行描写,我又在板书上增加了:绒帽、玉带、大海、天幕,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就直观形象了,而且更便于学生进行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