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心理学》课件

《健康心理学》课件

•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具体内容
•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一单元 概述 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健康心理学》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 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 • ④在职业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健康心理学》
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 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健康心理学》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健康心理学》
(一)、周期节律性
•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一 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
《健康心理学》
(二)、意识水平
•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 • 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
成的其它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健康心理学》
(十)、环境适应能力
• 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 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 造环境。
• 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 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 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 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 标,称它为耐受力。
《健康心理学》
(六)、康复能力
• 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 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
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 也很平淡。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 体验标准 • 操作标准 • 发展标准 • 要把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健康心理学》
体验标准

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
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健康心理学》
操作标准

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
• 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 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
• 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 正常功能。
• 而从发展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 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 (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健康心理学》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 一、临床心理学领域概念的区分 •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健康心理学》
心理正常、心理异常问题的图示
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部分可疑神经症
心理不正 常
含变态人格, 确诊的神经症, 其他各类精神障 碍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健康心理学》
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 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健康心理学》
心理健康的标志
• 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 协调;
(七)、心理自控力
•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 觉控制下实现的。
• 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 与自控能力有关的。
《健康心理学》
(八)、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
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主要内容
• 第五节 • 第六节 • 第七节 • 第八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关于健康心理学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压力与健康
《健康心理学》
具体内容
•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
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
《健康心理学》
发展标准
•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 考察分析 。 • 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
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健康心理学》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 (一)、周期节律性 • (二)、意识水平 • (三)、暗示性 • (四)、心理活动强度. •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 (六)、康复能力 • (七)、心理自控力 • (八)、自信心 • (九)、社会交往 • (十)、环境适应能力
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
• 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 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健康心理学》
(九)、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
社会交往。
• 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
• 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 健康水平。
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 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 • 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 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 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健康心理学》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 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 一个人痛苦很久。
《健康心理学》
(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
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
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健康心理学》
(四)、心理活动强度
• •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 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