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1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2.有学者认为,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 B.春秋战国 C.汉代 D.唐代3.《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得益于某一工程的兴修,这一工程是()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井渠4.唐朝白居易在《朱陈村》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润中水,男采山上……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5.《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宋代户口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

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

这说明中国古代()A.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D.自耕农经济的演变6)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北方的经济实力迅速下降 B.南方人口总数接近北方C.南方经济呈日益发展趋势 D.南方市镇经济空前繁荣7.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这主要体现了()A.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C.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 D.区域经济失衡的影响8.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

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

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9.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乃今三百六十行。

各有市语(行业术语),不相通用。

仓猝聆之,竞不知为何等语。

”这说明明代()A.商业发展受到方言制约 B.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C.工商业专业化趋势明显 D.商品长途贩运逐渐发达10.唐代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评比茶叶质量的高低。

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

从此可见,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C.小农经济趋向解体 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11.汉文帝诏令:老百姓如果能缴纳六百石粮食并将其输送到边关,可以获得上造(二级爵)的爵位,如果缴纳“四千石为五大夫(九级爵),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十八级爵),各以多少级数有差错”。

据此推知,上述政策()①体现了察举制的深入实施②加剧土地兼并现象③建立了以财产为主的等级制④客观上利于提升商人地位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2.)A.中国贸易顺差数额逐渐缩小 B.传统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C.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D.中国较英国经济优势明显13.汉初,半两虽仍延用,但不断减重,自二十铢而榆荚、而八铢、而五分、而四铢、而三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吕后曾亲自参与钱币设计,给方孔圆钱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至汉武帝时以强制方式行五铢。

上述变化主要反映出,西汉()A.成为古币重如其文的开端 B.通货膨胀非常严重C.货币铸造权趋于集中统一 D.确立了圆形方孔的货币样式14.《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

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

这表明春秋后期()A.世卿世禄制被打破 B.商品经济发展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 D.新兴地主阶级崛起15)A.地区分工比较明显 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C.商帮经济发展迅速 D.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16.唐代长安的东、西两市,日午时击鼓三百声,开启市门;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声,关闭市门。

宋代汴京(开封),既有日市,也有早市和夜市。

由此可见,宋代的商业活动()A.严格坊市界限 B.广泛使用白银 C.突破时间限制 D.出现商帮会馆17.当今出租房屋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在北宋并非如此。

北宋有个姓陶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被叫着“痴钱”。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重商主义”观念的盛行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18.明代谢杰在《虔台倭纂》中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入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其意在说明() A.海禁政策并非长治久安之策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保障国家安全C.明代对世界形势的了解片面 D.对外贸易并非明朝发展必然需求19.1992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约为26.9%,较1980年增加6.8个百分点,较1970年增加10.3个百分点,较1950年增加13.4个百分点。

材料说明()A.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B.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C.欧美国家日益衰落 D.新的国际秩序形成20.戴高乐主义是关于法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战后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对抗美国控制的政策和主张,其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出现在1966年7月1日,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机构。

这说明()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两极格局开始解体C.多极化的趋势正式形成 D.北约退出政治舞台21.二战后,某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同时,一位国家领导人强调:“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

和平、中立与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

”据此判断,与这些语境相关的是()A.1954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 B.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C.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D.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22.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曾指出,只要台湾当局能为国家守住台湾,那大陆就不急于改变对台关系。

蒋介石也表示,国共争斗属于“内战”,希望美国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和主权,不要阻碍其“反攻大陆”的计划。

上述材料表明,在台海问题上() A.“一个中国”是两岸高层的共同认知 B.“武力解决”是国共双方的主要手段C.“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D.“倚重美国”是海峡两岸的主要策略23.1949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关系的工作指示,暂行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等机关不予承认,其所属人员予以保护。

但对美国武官,则应派兵监视。

对苏联使领馆及所属人员,对待他们的态度亦应根本上不同。

这反映了() A.国家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党处理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C.政府保持对外关系的延续性 D.美苏两极格局对峙的国际局势2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

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

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

影响中国战略改变的主要因素是()A.中苏关系恶化 B.中美关系正常化C.经济建设的需要 D.日本和欧洲崛起第II卷(非选择题)25.(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康乾时期农业高度发展。

政府大力鼓励垦荒,此时全国新地面积上升到10亿亩以上。

康熙帝亲自在宫中反复试种早熟的福种“御稻米”,以此带动农业技术发展。

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作方法。

此外,农作物品种方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这成为人口飞速增长的重要条件。

防范水旱灾害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乾隆皇帝就曾在谕旨中说:“河工关系民生者甚巨,苟有裨益,虽费帑金一二千万,亦非所惜。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国机制农产品全蜂拥而至,中国农业、手工业受到冲击。

纺织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棉花作为原料,造成了大量资金外流。

对外贸易方面,中国传统农业日渐失去竞争优势。

1877年的《华北捷报》认为:“印度制茶较中国优越的地方在于改良的机器、最好的焙制技术及专家监督的大茶园。

”1895年,康有为建议清政府设农商局于京师。

袁世凯也上书呼吁,“中国想讲求地利,开辟利源,非效法西方创办农业学堂、培养农业人才不为功”。

1897 年,罗振玉主编《农学丛书》时,既有欧美、日本农业生产新技术,又有传统农书和我国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

——摘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乾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2分)(2)根掘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晩清农业的新变化。

(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材料一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

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

《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

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

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

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

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二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

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贷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

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

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

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

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三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

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