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工作思路和班主任工作艺术

德育工作思路和班主任工作艺术

德育工作思路和班主任工作艺术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教育环境在变化1、在多元化复杂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怎样吸收世界文化,保持民族自尊心。

2、市场经济强化了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自律意识下降。

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量大大超过教师(6-8倍)4、家庭结构变化导致独生子女,留守子女,离异家庭增多。

(二)教育对象在变化,学生特点如下:1、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求知欲强;但对事物判断偏激,易走极端。

2、追求时尚,对新生事物好奇,接受力强;但缺欠判断选择能力(表现为青少年犯罪年龄愈小,手段越来越毒,团伙性犯罪,智能化犯罪)。

3、当代青少年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不同程度上有攻击行为,在独立性和勤奋节约上有缺陷。

4、心理成熟明显滞后于生理成熟,从而带来很多心里问题,心理问题不是品德问题,但长期积累就会产生质变而演变为品德问题。

5、当代青少年基础道德不尽人意,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三)对我们教育行为的反思我们的德育要取得实效,要使我们的教育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找到教育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内在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达到道德的自律。

而现在的教育行为存在以下问题:1、忽视学生的需求、价值取向和主体性。

不缺少道德灌输,而是缺少把认知提升为道德的践行能力。

(中国的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国孩子的最大优点是“听话”,最大缺点是“太听话”)2、教育目标过高、过大、过空,学生无所适从3、虚假教育情境难求实效。

德育的核心是育人,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引导,最应解决的问题是师生心灵互动,最重要的因素是真实的情感体验。

虚假情境追求轰动效应、走过场,是短期行为。

德育应该是静悄悄的心理体验和感悟,不是轰轰烈烈搞运动,学生在虚假情境中形成双重人格。

应提倡真实情境中的德育,让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需求。

4、德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学生通常都被禁锢在校内。

二、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坚持一个宗旨、抓住两个重点、整合三支队伍、培养四种能力、突破五个难点和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一”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德育工作要坚持一切为学校发展服务、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贯彻这一理念,要做好以下五点:1、在德育工作的定位上应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化功能(教育、管理、服务、开发、塑造和示范)转变;2、在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3、在工作实践上,要多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4、在工作作风上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5、在权力使用上要公正廉洁、不谋私利。

(二)、“二”就是抓住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抓好学生的文明养成教育、习惯规范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切入点是抓学生的操行合格率、优良率,重点是学生的个人形象建设和宿舍的内务卫生。

另一个重点是抓好学生的学风建设,形成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切入点是抓好上课出勤率、考试及格率和考证通过率。

入学初期要抓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三”就是整合三支队伍第一支是学生干部队伍;包括学生会(培训的自律委员会)、学生分会、班委、团委、团总支和团支部等。

第二支是班主任队伍,包括高级技工班主任、中级技工班主任和培训类班主任。

第三支是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学生处管理干部、专业科学生副科长、学生干事、生活指导指导老师和保安。

三支队伍的工作各有侧重,但目标是一致的,三支队伍的力量只有有机整合,才能获得管理的最高效能。

(四)、“四”就是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第四是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五)、“五”就是要突破五个难点和在五个方面下功夫1、五个难点:(1)、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2)、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3)、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4)、特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5)、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2、在五个方面下功夫(1)、在深入上下功夫,把工作做深做细,细节决定成败;(2)、在求实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3)、在特色上下功夫,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佳结合,打造学生工作的品牌。

(4)、在创新上下功夫,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5)、在科学化上下功夫,加强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努力探索学生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德育工作方法德育工作方法包括三个层面的东西,即宏观层面的学生工作原则、中观层面的德育工作方法、微观层面的德育工作艺术。

(一)、德育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2、依法维权和公平公正的原则;3、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4、思想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6、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管理与自教自管相结合的原则;8、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9、言教与身教相统一的原则;10、继承借鉴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二)、德育工作的一般方法1、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2、抓两头带中间与抓中间带两头相结合;3、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4、运用人际关系学原理,协调学生人际关系;5、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以表扬为主;6、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7、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8、善于利用激励手段,调动学生成才发展的内在动力;9、善于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来教育学生;10、掌握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四、班主任工作艺术(一)要把握学校主阵地,创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

1、班级就是微观小环境。

班级是群体,但不等于集体。

班级必须形成集体。

2、评价班主任的条件:一是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良好;二是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把一个群体变成集体。

3、班集体形成的七个标志:一要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二要有健康正确的集体舆论;三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四要有和谐的人际心理氛围;五要有健康充实的集体活动;六要有身边可学可用的榜样;七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4、创建优秀班集体要把握好“三种力”:一是班主任自身人格的凝聚力:以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人,创设师生心理和谐相容,情感共鸣的心理环境,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二是要努力增强班级的内聚力:有层次提出奋斗目标是核心,健康正确舆论是动力,得力的干部队伍是基础,师生、生生之间和谐心理环境是保证。

三要加强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培养自信,维护自尊,使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挖掘学生替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对人、对已、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每个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展示各自风采,得到成功体验。

5、创建班集体要做到“五结合”:一要把养成训练、规范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二要把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服务育人和爱心教育相结合;三要把集体主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四要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五要把教书育人与班主任自身素质提高相结合。

(二)要实现教育民主化、德育目标人情化,实施主体性的德育。

1、现代德育着眼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学生人格为显著特点,这是新时期德育获得成功的前提,又是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保证。

2、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是德育的基础。

师生互助互爱,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民主式、朋友式对话沟通,是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交流,不是知识权威,要淡化知识权威。

(三)班主任应成为爱的艺术家。

1、消除教育痕迹,以一颗平常心认真、负责、冷静、理智的与学生对话,最易为学生所接受。

2、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最佳结合点的双向情感互动,最能提高教育时效性。

3、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自己所讲的道理,这种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效果最好,有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

4、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启发学生自我觉醒,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心灵。

5、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学会负责任——责任教育办法如下:(1)、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起点,教会学生调节认识自我。

(2)、以对家庭负责为动情点,学会承担责任,从感恩教育入手。

(3)、以对他人负责为迁移点,学会给别人以关怀。

(4)、以对集体负责为聚焦点,学会付出。

(5)、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奉献。

(6)、以对生活环境负责为增长点,学会忧思。

6、营造师生互爱的心理环境办法:(1)、以情感人,师生心理相容;(2)、以理服人,师生心理认同;(3)、导之以行,培养爱的行动;(4)、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

7、如何创设师生互动的空间:(1)、爱——教导的空间(2)、格律——成长的空间(3)、宽容——改过自新的空间;(4)、幽默——情感交流的空间;(5)、赏识——培养自信获取成功的空间。

总之,德育工作的全部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为每个学生创造美好的未来,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职责必须做到“学生为本,做人为先”。

教育是爱的事业,所以教育必须建立在爱与智慧的基础上。

教育是科学,更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它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创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