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 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固 液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

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

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①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沸腾作用:液化放热液化现象:“白气”云露小水珠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凝华现象:雪、雾凇、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

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第四章光的传播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月亮不是光源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坐井观天、一叶障目、激光准直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5、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二、光的反射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是错误的)(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虚线)(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实线)(4)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反射角随之增大。

(5)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相等都等于0度。

4、光路图(要求会作):(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光污染也是镜面反射)6、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水中的倒影潜望镜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①正立的虚像,②像和物的大小相等,③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轴对称图形)④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距离相等;⑤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像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物体远离或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像也要随着远离或靠近镜面相同距离)。

2、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实验: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②刻度尺的作用: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③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④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凭,则光凭上不能接受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⑤将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不变。

⑥有3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太厚,会看到两个像。

⑦玻璃板没有放正,倾斜放置,蜡烛与像不能完全重合。

不容易找到像。

⑧该实验在较黑暗的环境中做效果好。

3、球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①以球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②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手电筒的反光罩)四、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

(海市蜃楼)(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定律(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3、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1)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2)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3)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4)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5)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6)海市蜃楼五、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三原色混合是黑色;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六、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①定义:在光谱的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②特性:A.热作用强。

一切物体都在不断的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吸收红外线。

B.穿透能力强:可穿透云雾。

③作用:加热物品、红外遥感技术、遥控装置(2)紫外线①定义:光谱中紫外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②特性A.化学作用强:能使相机底片感光,能促进人体内维生素的吸收B.生理作用强:能杀死微生物,可用来杀菌③作用:杀菌;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来验钞;进行防伪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