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热资源2006-2020年可持续利用规划北京市国土资源局2006年6月目录一、总则二、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一)地热资源概况(二)地热资源勘查现状(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四)地热开发管理情况(五)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六)地热资源的社会需求预测三、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1、2010年规划目标2、2020年规划目标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一)地热可采资源总量控制(二)地热井规划布局(三)开采规划控制分区(四)资源配置规划(五)资源利用分区(六)地热资源勘查重点与资源评价五、规划实施的保证措施主要附图1、北京平原区主要热储层顶板埋深等值线图2、北京平原区3000米深度地温等值线图3、北京平原区2005年地热水位埋深等值线图4、北京平原区现有地热井分布图5、北京平原区地热(田)分区及资源计算成果图6、北京平原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图附表:1、北京历年地热钻井及进尺数统计表2、北京地热资源计算成果表2-1热储存量2-2地热流体(水)储存量2-3地热流体(水)可开采量2-4地热流体(水)开采量与水位下降的关系3、2010、2020年地热控制开采总量4、现有地热井基本情况统计表5、2010、2020年地热井控制井数6、北京各地热田(开采区)历年开采量总计7、各地热田现有地热井分类统计8、北京地热观测井历年水位变化统计表一、总则为加强地热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20)》的要求,结合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北京市地热资源2006-2020年可持续利用规划》,作为实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地热专项规划。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在1999年《北京市2000-2010年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市政府“严而又严”的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有效保护地热资源的目的。
①系统地总结近年来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大量新成果,对全市地热资源、可采资源量、适宜开采地区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做出新的评价;②确定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保护的重点;③明确地热发展支持、鼓励与限制发展的方向,引导地热科学发展,适应首都城市特点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④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明确地热控制目标和规划发展布局,并确定控制开采总量、回灌量、地热新井数量及控制地热水位下降速率等指标。
本次规划修编的基准年为2005年,适用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区域为北京市平原地区适宜开发利用的范围,面积约2760km2。
本规划是指导北京市2006-2020年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地热资源进行开发、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规划的主要目标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实施。
二、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形势(一)地热资源概况按地热资源勘查规范的定义,地热资源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含有一定温度的自然资源(温度大于25℃),其包含蒸汽型、干热岩型、热水型等多种形态。
北京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北京平原地区(含延庆盆地),属盆地传导型中低温地热田,主要热储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硅质白云岩,全区均有分布;其次为寒武-奥陶系灰岩,见于立水桥、小汤山东南及凤河营等局部地区。
北京地热资源属热水型,温度范围为25~89℃。
地热水多为矿化度在500~700mg/L之间的重碳酸.硫酸钠型水,氟、偏硅酸含量较高,多数为氟、偏硅酸医疗热矿水。
另外,还含有一定量的其它微量元素,有一定医疗、保健、养生作用。
经勘查,北京平原地区,深度3500m内、井出水温度大于50℃的地区面积约2760km2,构成相对独立又有一定联系的10个地热田(见表1)。
表1 北京平原区地热田基本情况表按地热勘查规范评价计算,计算面积2760km2、深度3500m以内热储层中储存的总热量为500.772×1018J,相当于284.67亿吨标准煤的发热量(标煤量按燃效60%的发热量换算,下同);储存的地热水量179.73亿m3,其中蕴藏热量3772.49×1015J,相当于2.15亿吨标准煤的发热量。
按储存地热水总量的0.45%计,每年可开采地热水约8085万m3,可从热水中获取热量16.97×1015J,相当于96.49万吨标准煤的发热量(见表2)。
(二)地热资源勘查现状北京地热资源勘查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最先于小汤山温泉周边地区的勘查,目的是为小汤山疗养院的建设提供资源依据。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创导下,开始了平原区深部地热资源的勘查,陆续开展了北京东南城区、小汤山外围、良乡、李遂、首都机场、延庆等地的勘查。
截止2005年底,共投入地热勘查、钻井362个,累计钻井总进尺661390m,地热钻井平均深度1827m,最大深度已超过4000m(见表3),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地质资料和地热勘查成果。
表2 北京平原地区各地热田地热资源计算总表表3 1971年以来北京地热勘查钻工作量统计表(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现有地热井基本情况至2005年底,全市现有各类地热井315个,其中在用井166个,占总数的52.7%; 待用井124个,占总数的39.4%; 回灌井13个,占总数的4.1%; 观测井12个,占总数的3.8 %(见表4)。
表4 全市现有地热井基本情况统计表单位:个2、地热资源开采利用情况自1971年以来,全市地热水开采总量已超过2.2亿m3,经历过由快速增长至稳定开采的变化过程(见表5)。
表5 北京历年来地热水开采量统计表单位:万m3之间,多年平开采880.48万m3。
在各地热田中,又以小汤山地热田开采量最大,6年来年平均开采量为316万m3/a,占全市总量的35.9%,其次是东南城区地热田,年平均开采量为306万m3/a,占全市总量的34.7%(见表6)。
表6 1999-2004年各地热田地热水开采量统计单位:万m3在地热水资源集中开采的北京东南城区、小汤山及良乡附近,随开采时间延续和开采量的增加,地热水位呈逐年下降之势。
据多年动态观测,1999至2005年间,地热水水位累计下降4.95~13.06m, 年平均下降0.83~2.36m,以良乡地区下降最大,年平均下降2.36m,小汤山地区下降最小,年平均下降0.83m,与近几年加大回灌量有关(见表7)。
表7 北京地热主要开采区地热水位历年变化统计表☆由于本市地热水位与降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故未对降雨量及影响进行统计分析。
据统计,2005年全市地热水开采量772万m3中,地热采暖开采量约335万m3,占43.4%;家庭生活热水供应与洗浴用量约288万m3,占37.2%;休闲娱乐用量约9万m3,占1.16%,水产养殖与温室种植(主要在小汤山地区)及其他用量约140万m3,占18.24%(见下图)。
本市地热开发主要用于地热采暖、温泉入户、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农业温室种植养殖等方面。
2005年统计,全市实际开发单位91家,其中地热采暖单位20家,采暖面积约120万m2,温泉入户小区68个、温泉宾馆33个、温泉休闲娱乐中心13处、部门培训中心25个,农业温室14处共38万m2、温泉养殖15万m2,地热水日洗浴人数约8.7万人次。
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北京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地热产业和温泉品牌,带动了首都地勘业、旅游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数万个从业岗位,地热能的利用并为首都大气环境的治理改善,建设首都城市的宜居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依据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开采地热水772万m3,取得的相关经济效益约11亿元,为首都城市地质勘查、旅游服务等行业提供了从业岗位约20000余个,为城市减少能源消耗折燃煤8.58万t,减少废气排放量9180t、煤碴外运量约12870t,同时为相关城镇提供了环境用水近600万m3。
在开发中,每立方米地热水取得的效益如下(见表8)。
表8 每立方米地热水效益统计1、实行地热管理前的情况本市地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当时一直处于自发、盲目的开发状态。
1984年以前,地热开发的“三乱”现象(即乱打井、乱开采、乱排放)十分严重。
据统计当时不足40 个开发单位,年开采量超过1000万m3,地热开发不讲节约,普遍直供直排,资源浪费严重。
2、地热管理的发展过程为加强地热资源管理,市政府于1984年组建地热管理部门,并于1985年颁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地下热水资源管理的暂行规定》(京政发[1985]92号),后于1999年修订为《北京市地热资源管理办法》。
从1986年开始,本市对地热依法进行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经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地热开发从勘查钻井立项开始,到成井后日常开发利用的管理,包括项目申请、泵房与井口设施验收、安装节约利用设施、核定开采指标、开采统计与监管、征收资源费、违规处罚等等,地热管理逐步到位,开发行为逐步规范,综合利用和节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因此,地热开发单位逐渐增多,但地热开采量却没有成正比增大,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
通过加强管理,遏制了地热开发的混乱局面,规范了地热开发行为,有效地保护了地热资源。
3、采取的管理措施(1)1986年起,依法实行“两证一费”制度,即地热开发必须取得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并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制度,严格按规定审批地热项目。
(2)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提出要求并限期安装节能节水设施,节约利用设施逐渐先进,节约效果明显。
实行限量开采管理,逐年向各单位统一核定年度开采指标,对超指标开采的,按超过比例累进加价收费。
(3)编制地热发展规划,划分严控区严格管理。
试验推广远程监控系统加大地热开采监管力度。
开展回灌试验,支持和鼓励回灌,维持热储层压力稳定。
现已明确提出新的地热采暖开发单位,必须采取回灌措施,原有单位限期实现回灌的要求。
(4)积极引导地热开发向“两高两低”(即高档次高效益低开采量地消耗)方向发展,同时积极采用热泵、变频器、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逐步减少开开采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发挥价格调节作用,调整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
从1997年起逐年连续7次调高了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调整之后,资源补偿费从每立方米最低2分调到最高为61元(见表9、表10)。
(6)研究地热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地热管理水平。
表9 1985年地热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表10 2004年调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地热)征收标准(元/立方米)(五)地热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目前,地热供暖回灌量越位开采量的50%,存在直供直排及尾水温度高的资源浪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