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专题课件
《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专题课件
2、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大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
4、衡阳是我家,环保靠大家。
5、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6、地球是我家,保护靠大家。
7、手拉手,创造美好环境;心连心,构建和谐社会! 8、携手共建美好和谐的环境。
优 (一)、我国的资源国情(现状)势
三、资源方面
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比较 齐全,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且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 ,开发难度大,再加上资源开发利用 的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 大损失和浪费。
(1)、我国实施的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关的
发展战略基本国策有哪些?
(2)、资源循环利用在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
(二)、 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严 1、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 峻 生活水平的提高. 的 人 2、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口 形 势
目 的
要 求
意 义 少 生 优 生
控 制 人 口 数 量
提 高 人 口 素 质
晚 婚 晚 育
发 展 生 产 力
增 强 综 合 国 力
提 高 生 活 水 平
(四)、青少年怎样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1、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落实环保 行动。 2、积极参加义务环保宣传活动 3、勇于并善于同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 4、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不乱扔废弃物;等
1、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如 何 解 决 环 境 问 题
国 家
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完善、运用法律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 3、通过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A)
③、人口素质偏低
④、人口分布不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右图漫画《僧多粥少》 主要说明( A ) ①、人口过多会严重影响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人口过多给社会保障带
来沉重的压力
③、人口过多带来严重的环 境问题 ④、人口过多会影响人口素 质的提高
A、①②
C、①②③
B、③④
D、①②④
(一)、政府向市民征集日常生
活中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金
点子
环境保护方面: 1、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1、随手关水龙头 2、不适用一次性木筷 3、不随手乱扔垃圾,养成讲 2、照明使用节能型灯 卫生的好习惯 3、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4、向有关部门举报破坏环保 的不法行为 4、不用电器时,拔掉插头, 5、利用节假日到街上清理垃 圾或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减少待机消耗 节能减排方面: 重复利用方面: 1、使用布袋,不使用一次性 塑料袋 1、用破旧衣服当抹布 2、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2、用旧牙刷当鞋刷 3、节约纸张,双面使用纸张 4、一水多用 3、课本连续使用 5、尽量不送纸制贺卡,改送 电子贺卡 4、垃圾分类回收,再循环利用 节约资源方面:
1、活动主题: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 2、活动步骤: (1)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环保小品表演 (3)回顾环保活动 (4)环保知识知多少 (5)我为环保支支招 (6)诵读环保公益广告 (7)活动小结 (8)班主任总结发言。
8、请以“环保”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 会
9、 数据显示,饥饿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每6秒就有1名儿童 因饥饿死亡,平均每年夺去1000万人的生命;我国仍有1亿多贫 困人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组数据:中国社科院统计 ,2007年至2008年,仅在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被倒掉 的食物约等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近日,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 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 兴起,并得到许多民众、餐饮业经营者、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 。我们DNF贴吧作为排名靠前的贴吧,更应该向广大的网友发出 倡议!为此,我们号召全体吧友积极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传统 美德,更不能忘记全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 我们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厉行节约,
(四)、以珍惜资源、节约能源 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1、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2、珍惜资源,你我同行 3、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们的眼泪 4、节能解危机,地球有转机 5、万般能源众家省,源远流长照世人 6、地球是我家,保护靠大家 7、手拉手,创造美好环境; 8、心连心,构建节约型社会; 9、携手共建美好和谐的新能源观的社会.
(3)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故上述两位同学的说 法都是片面的。
7、某校学生来到某展览馆观看濒危动物展览,当他们 看到地球上许多珍稀动物因人类滥捕滥杀、生态环境 恶化而濒临灭绝时,心情十分沉重。在一扇木门前, 感想(启示)类题解题 导游告诉同学们,这里面关着世界上最需要拯救的濒 对策:这个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危动物,并请大家猜猜他是什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 问题?怎样解决这样的 语,猜什么的都有,而导游却频频摇头。究竟是什么 问题? 呢?木门打开,对着同学们的是一面镜子。请回答: 1、如果你是其中一员,面对此景你有何感想?
1、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宣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 义 3、厉行节约,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争做 节 在中考里面,越来越多的问到青少年面对这个问题该怎么做,那么面对这 约资源的先锋; 样的问题该如何保证学生回答全面呢?往往学生的答案只是侧重于某个角度而 4、反对、制止各种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等。 提出多种认识,但这样往往无法踩到全部得分点,所以,立了一个框架。
(四)、计划生育宣传标语
1、计划生育靠你靠我靠他,优质服务为你 为我为他。 2、同心同德把经济搞上去,群策群力把人 口降下来。 3、推行计划生育,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 荣与社会进步。 4、解决好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
二、环境方面
(一)、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现状、国情)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 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
劣 势
(二)、严峻的资源形势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应该怎么办?
答:1、增强全社会的忧患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采取实际行动,珍惜资源。 2、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开发新能源; 3、实行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4、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环境等。
3、右边漫画《取经归来》 说明了(
C
)
①、由于工业废水的排放
水环境污染严重 ②、大气污染加重,空气 污染严重 ③、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
峻,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
④、由于人类滥砍滥伐, 导致荒漠化加剧 A、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特别要注意一些逆向选择题,如题干中常出现的“不正确的有 ,说法错误的有,不属于,不能反映,不能说明、有误的是” 等标志性词语的选择题,解答此类选择题时,最容易选到相反 的答案,要特别小心。
基本国策
B、科教兴国战略;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C、人才强国战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D、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6、判断说明:甲同学:“人多力量大,所以,人口越 多越好。”乙同学:“人口过多过快增长,直接影响 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对 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人越少越好 辨 。” 答:(1)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是片面的,都没有 能正确认识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人口的发展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口过多 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 析 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 压力;人口过少会因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企 业
青 少 年
1、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
2、依靠科技创新治理环境
1、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积极宣传保护环境 的重要性。 2、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捡起身边的一张废纸等,争当环保小卫士
3、敢于并善于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五)、请你设计一条以环保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解答建议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定方向。 这就是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题目要求,确定 所提 建议的方面,切不可偏离方向,泛泛而谈。 (2)明对象。 仔细审题,弄清建议的对象是什么人或什么单位 (3)多角度。 建议应多角度,内容要完整,切忌片面和单一。
(三)、你打算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些什么?
观。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 二 ) 我 国 面 临 严 峻 的 环 境 形 势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和 生态环境的破坏(含义)
水土流失严重 水体污染
土地沙漠化 草原退化加剧 森林资源锐减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水资源日益匮乏
表现: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 垃圾包围城市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2、为拯救濒危动物,我们应该怎么办?
1、 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假如生态环境
继续恶化而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人类将 失去生存空间,将不会再有美好的明天;我 们应该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守护好 我们共同的家园。
2、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保护环境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爱 护受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节约用水等
造成我国 严峻环境 问题的主 要因素
危害:
1、来自于众多人口的压力(最大威胁) 2、工业的发展往往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淡薄。
威胁生态平衡
危害人类健康
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应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
1、基本国策:保护环境
2、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3、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4、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5、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6、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