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1)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1)

转载自远伯群体
/zbw430新浪博客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一)
创意与《三字经》解读:春风拂面
“忍冬”编辑整理
最近我们在做神传文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非常多的朋友都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我们下一步要展开事情的基本素材,也是一种修炼证实法理的过程。

好朋友“春风拂面”提出来要做《三字经》的解析。


们知道钱文忠做过《三字经》的解析、解读,而且做得非常好。

他是从专家的角度,把整个历史贯通起来。

以前人们解读三字经的时候,往往是从儿童教育读本,从知识性和有一定的哲理性上来讨论。

而钱文忠是把整个5000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贯穿起来,把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在他的讲解里用历史事实、鲜活的人物故事,向我们揭示出来。

他这个工作做得非常细。

那我们来解读《三字经》的时候,是本着一个什么原则?如果按照世人的角度来说,钱文忠做的已经是很高的高度了,我们再做是不是在重复他所做过的一切,是不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没有意义呢?
恰恰相反,世间生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我们证实法,把神传文化留给人间,揭示给常人做铺垫的。

我们现在来讲讲我们来做《三字经》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到哪些有意义的,从中能体现出神传文化精神的这么一些内涵。

《三字经》的前两句,很多人都会背,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下一句是“性相近,习相远”。

看起来非常简单浅显的两句话,12个字,可是就是这12个字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我们讨论起来,却能讨论出来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宗教。

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从老子的《道德经》这个角度开始的,从道家的文化开始传播的,但是道家不是宗教。

后来佛教引入中国的时候,它变成了一种接近宗教的形式,但是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还差得很远,它是变成一种修练的表现形式,更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去出家呀,修行呀,叫世人知道修行的理,也知道佛家的慈悲的内涵。

但是真正人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用这种佛家的思想,把它作为一种戒律,把它作为一种影响思想的主要根源来继承,或者是来吸收。

可是,和中国古代相对应的西方却非常奇怪,它的宗教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我们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第一句讲人生下来的时候天性是善良的。

第二句讲人的个性各方
面都差不多,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使这个人发生一些变化。

这是中国传统思想里面的核心内涵。

可是西方却讲人生下来是性本恶,他说人是有罪的,有原罪。

因为它相信宗教,它相信基督教,或者各种各样的教,都是讲人是有罪的,神是来解救人的,要审判,不好的要进地狱。

所以西方的文化,从开始的时候,就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

那么,这样一种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讲世间的事没有偶然的。

那么开始就产生了这么一种差别,最终会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解析《三字经》的过程中去回答的问题。

我们刚才讲了《三字经》的前12个字,看起来是这么平凡,所包含的、所要引起我们讨论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丰富到什么程度呢?还丰富到神传文化的来历。

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说法是谁的说法呢?是中国的哪些思想家,或者是哪一个流派、思潮的代
表人物所说的呢?钱文忠做了专门的研究和解说。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中国的儒家提出来的。

可是虽然是儒家提出来的,但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却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等于三种不同的观点。

儒家的三个代表人物,第一个早期的是孔子,百家争鸣里面,开风气之先的是孔子。

我们过去讲《易经》的时候,对孔子批判的
地方比较多,但是他在神传文化传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实际上也是非常伟大的,我们在这里也要做专门的解读。

实际上孔子在扮演一个角色,通过一生试图去走仕途,传播自己的理念,执行自己的改造民心、救治民心的措施。

他的一生,所留下来的,实际上更多的是表演,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他的一个角色。

儒家代表人物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孟子,第三个是荀子。

他们三个人所处的时代有差别,孟子和孔子差了很多年。

但是他是从思想上承传,他自认为是儒家的坚定的继承人。

荀子晚一些。

这三个不同的儒家代表人物,非常奇怪的是,他们的观点有差别。

孔子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说的是第二句话,性相近习相远。

那么性相近习相远和人之初性本善有什么差别?有差别,他没有直接去讨论人生来是不是善良的,他说人生下来是差不多的,彼此没什么太大差别,和性本善有差别。

因为性本善首先强调的是善良,而孔子讲的是差不多,是后天环境改变影响他,叫性相近习相远。

第二位是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讲的。

第三位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

荀子的说法是人之初性本恶。

他不赞成人性本善。

为什么呢?他说这个人生下来以后,他就自私,不会管母亲辛不辛劳,他要吃奶。

有很多孩子要吃奶的时候,他会抢会争,让别人不吃自己吃,他的本性是自私的。

所以他讲人之初性本恶。

而且非常奇怪的是,荀子作为儒家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两个最优秀的学生,却是法家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韩非子,一个是李斯。

而儒家和法家是矛盾的,观点基本上是对立的。

这就非常奇怪了,一个儒家的导师怎么能够培养出法
家的代表人物?还不是一般的学生,是顶峰人物。

这是需要我们
讨论的。

我们看儒家的三个不同代表人物的三种观点,这里我们就要分析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和他们每个人的个人经历或者思想观念有
关系,同时也和他的行为,和他一生的奔波、努力也有关系。


是讲到儒家。

因为涉及到儒家,就得讨论和儒家相对应的百家了。

你看,“春风拂面”朋友所做的这样一个讨论,给我们带来了这么深刻的需要思考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刚才讲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一个专题,涉及到东西方文化宗教的分歧,涉及到儒家不同人物对这一个观点的评价,讲到这里的时候,讲到了儒家,不能单独谈儒家,儒家只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那么这个儒家的产生,儒家在百家中的地位,儒家的观点同其他诸家观点的差别,为什么它会有这样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而其他诸家没有这个观念,这是怎么回事?和神传文化有什么关系?它是怎么来的?它不可能是凭空来的,一定有基础。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讨论的。

(待续)
《三字经》解读(1)
经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各个都有善良的本性。

小时候,这种天性大家都差不多,但是长大后,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习性就会有所不同。

做父母的生了子女,不仅要把孩子养大,更重要的是要好好教育。

如果不重视教育,孩子善良的天性就会改变。

教育孩子远比抚养孩子要难。

既要懂得教什么,又要知道怎么去教,但是,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专注、持久、毫不放松。

教育小故事
一坛腌鱼
东晋陶侃在监管渔业时,托下属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

谁知他的母亲原封不动的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给他写了一封信:“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回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精神负担!”陶侃读完信后,大为震动。

从此,他一直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教师寄语
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模仿身边的人,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在家听妈妈的话,不能任性妄为。

教育絮语
我是一位从事小学教育30年的教师。

从以前的满腔热情到现在的心灰意冷,我相信有许多老师都有我这样的心路历程。

现在的教育怎么样啦,不用说,大家也清清楚楚。

现在存在孩子们身上的问题很多,这是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在我们中国关于大部分孩子的一些现状,也是挺令人担忧的。

现在的孩子好像自我中心意识太强,比较自私,比较脆弱,比较缺乏责任感。

现在教育的问题变得非常突出。

然而教育的根在哪里?我认为在于神传教育。

(即传统的教育、德的教育、心法的教育、佛法的教育。


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说:将来这个世界会统一。

统一世界不是美国人,不是欧国人,是中国人。

这种统一绝对不是武力,绝对不是哪一个君臣,不会有这个关系,是文化的统一。

我相信汤恩比这个说法,是中国的神传文化会普及到世界。

《三字经》、《弟子规》是中国古圣先贤的经论,也是神传文化的精华。

今天我们学习《三字经》《弟子规》非常必要。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

《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

《三字经》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记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集里边。

为什么把《三字经》称为“经”呢?这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

它简明扼要,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

祝福好朋友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