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形拉刀课程设计

圆形拉刀课程设计

拉刀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题名称: 拉刀设计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机械
姓名:
学号: A071201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设计 “成形圆孔拉刀刀具设计”
第一章 绪论
设计题目
图1-1
1.1已知条件:
1、要加工的工件零件图如下图图所示。

2、工件材料:35钢。

σb =0.60GPa
3、已知参数: L= 58mm 1d φ = 46 mm 2d φ =160±0.1
mm
4、刀具组织要进行正火处理
5、使用拉床:卧式内拉床L6110。

第二章 拉刀工作部分设计
2.1选择刀具材料
a.被拉孔直径 , 1d φ = 46 mm 表面粗糙度为Ra1.6mm
b.拉削长度:L=58mm
c.工件材料:35钢,σb =0.60GPa ,185——220HBS ,孔为钻孔坯。

d.拉床型号:卧式内拉床L6110A
结论:
根据已知条件,工件材料为35钢,且σb =0.60GPa ,所以刀具材料可选择40Cr
2.2 确定拉削余量A
由经验公式A=0.005mm L d )2.0~1.0(1+φ
式中L 为拉削长度(mm ),1d φ为拉削后孔的直径(mm )
代入数据A=0.005mm mm 494.1~862.040)2.0~1.0(46=+⨯,这里取A 为1.0mm
2.3 齿升量的选取
a 、粗切齿齿升量f z1:为了缩短拉刀长度,应尽量加大,使各刀齿切除总余量60%~80%左右。

直径小于50mm 的孔,f z1=0.03~0.06,取0.05
b 、精切齿齿升量f z3:按拉削表面质量选取,一般f z3=0.01~0.02,取0.015
c 、过度齿齿升量f z2:在各齿上是变化的,在f z1与f z3之间逐齿递减
d 、校准齿齿升量f z4=0,是起最后修光校准拉削表面作用
2.4 选择几何角度
a 、前角:根据被加工材料 15~100=γ;
b 、后角:拉削普通钢切削齿α
0 4~5.2=;校准齿α0 1~5.0=; c 、刃带后角αb1和宽度b a :一般取αb1=0;b a :粗切齿0~0.05,精切齿0.1~0.15mm ,校准齿0.3~0.5mm 。

2.5 齿距及各齿数的确定
a 、齿距:通常由经验公式确定 P=1.25 ~1.5L =7.91~9.49mm ,取P=9mm 所以粗切齿与过渡齿齿距P1=P2=9;精切齿与校准齿齿距P3=P4=(0.6~0.8)P=5.4~7.2mm ,取7mm
b 、同时工作齿数:P 确定后,工作齿数Ze 用下式计算
求得Ze=5.44,取Ze=5 c 、Ze 确定后,过渡齿数、精切齿数和校准齿齿数参考下表:
表2-1
由表可得,取过渡齿数Z 2=6,精切齿数Z 3=5,校准齿齿数Z 4=6,则粗切齿齿数1
3212)(f A A A Z +-=
2.6 确定容屑槽形状和尺寸 1+=p L z e
a 、容屑槽形状
目前使用的容屑槽有三种形式,根据加工要求选为圆弧齿背形:深槽形,容屑槽形式如下图:
图2-1
b 、容屑槽尺寸
查《刀具设计手册》表1.1-18得拉刀槽深()mm P h 05.4~42.345.0~38.0== 取h=4
查表1.1-16选取容屑槽系数[]3=K
查《复杂刀具设计手册》表1.1-14知当p=9时h=4 代入公式L f h k z 82π=

314.34005.08414.32
>=⨯⨯⨯=k 满足要求 查《复杂刀具设计手册》表1.1-14得到:
g=(0.35~0.30)P=3.15~2.70mm 取g=3mm
R=(0.65~0.70)P=5.85~6.30mm 取R=6mm
r=0.5h=2mm
2.7分屑槽的确定
综合式圆拉刀粗切齿采用圆弧形分屑槽,精切齿采用角度形分屑槽,分屑槽
外形如下图:
图2-2
查《复杂刀具设计手册》公式 1.1-12得粗切齿分屑槽: 槽数
768.3~536.710~521==R
n 取n 1=6; 槽宽mm n d a 71.5~33.13)7.0~3.0(90sin == ,取a=6mm ;弧形半径mm R 251≤,取R 1=15查《复杂刀具设计手册》表1.1-19精齿分屑槽:08.13~21.11)61
~71
(02==d n π, 取n 2=12;槽宽mm b 12=, 深度
mm h k 7.0= 圆弧半径3.0=r 槽形角︒︒=60~45ω
2.8确定拉刀齿数和直径
a 、计算齿数 Z
初选 Z Ⅱ=6 Z Ⅲ=5 Z Ⅳ=6 计算Z Ⅰ
A Ⅱ=2x (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39
A Ⅲ=2x5x0.015 =0.15
Z Ⅰ=[A -(A Ⅱ+A Ⅲ)]/2×fz Ⅰ
=[1.0-(2×(0.15+0.39)]/2×0.05 =4.6
取Z Ⅰ=4 余下未切除的余量为:
2A={1.0-[4×2×0.05+2×(0.020+0.025+0.030+0.035+0.040+0.045)+(5×2×0.015)]}}
=0.06 mm
将0.06未切除的余量分配给过渡齿切,则过渡齿数Z Ⅱ=7
过渡齿齿升量调正为: fz Ⅱ=0.045、0.040、0.035、0.030、0.025、0.020、
0.015最终选定齿数 ZⅠ= 4+1 ZⅡ=7 ZⅢ= 5+1 ZⅣ= 6
Z =ZⅠ+ZⅡ+ZⅢ+ZⅣ= 24
b、确定拉刀齿直径
⑴粗切齿Dx1=dmin =24.00 Dx2 =Dx1+2fzⅠ……………………
Dx2 -Dx14=24.30、24.40、24.50、24.60
⑵过渡齿Dx15 -Dx19 =24.65、24.70、24.75、24.80、24.85、24.87、24.90
⑶精切齿Dx20 -Dx24 =24.92、24.94、24.96、24.98、25.00、25.02
⑷校准齿Dx25 -Dx30 =25.02、25.03、25.04、25.05、25.06、25.07
第三章拉刀光滑部分设计
3.1柄部、颈部与过渡锥
查《刀具设计手册》,柄部可选择B 型有周向定位面,如图所示:
图 3-1
颈部与过渡锥总长:)'(1231l l l l H H l c --+++=
查《刀具设计手册》表6-36可得修正后D 1=22mm ,D 1'=21.7mm ,D 2=16.5mm,e=18.75mm
常用拉床L6110、6120、6140:
H ─拉床床壁厚:60mm 、80mm 、100mm
H 1─花盘厚度,分别为30mm 、40mm 、50mm
l c ─卡盘与床壁间隙,分别为5mm 、10mm 、15mm
l 3 ─根据拉刀直径取为10~20mm
'3l 、2l 、1l ─卡盘与床壁间隙,分别为20mm 、
40mm 、30mm
l ─分别取为125mm 、175mm 、225mm
拉刀工作图通常不标l 值,而标L1:
L 1=l 1+l 2+l+l 4
2l 、1l ─柄部尺寸
l 4 ─前导部长度 图 3-2 拉刀柄部长度的分布
3.2 前导部、后导部与尾部
前导部l 4: 一般 l 4 =(1.5~2)D
长径比L/D>1.5
直径d 4=Dwmin 公差f 8 取 l 4 = 45mm 图 3-3 拉刀前导部
后导部l 5 : l 5 ½(工件表面长度)<l 4 不小于 20 取30mm
孔内有空刀槽 l 5=l 1’+l 2’+(5~10)
直径d 5=Dmmin(拉后的最小直径 ) 公差f 7
尾部l 6 : 一般取拉孔后孔径的0.5 ~0.7倍
直径d 6 = 护送托架衬套孔径
图 3-4 拉刀后导部 图 3-5 拉刀尾部
3.3 拉刀总长度L 0
拉刀总长度:L 0= l 1+l 2+l+l 4+l 5+l g ( l g 为刀刃部分长度)
参见如下表:(附《刀具设计手册》表6-45)
表 3-1
取L 0=30+40+125+45+30+(12x9+12x7)=462mm
第四章 拉削力及拉刀强度的校验
4.1 拉削力的校验
查《刀具设计手册》表6-50,可得公式
查《刀具设计手册》表6-48,可得单位长度切削刃上的拉削力mm N F /181'
所以可算得 kN F 7.37max =
4.2 拉刀强度的校验
式中 S min ——拉刀上的危险截面面积,柄部D 2=16.5mm 截面处;
查《刀具设计手册》表6-55,可得拉刀材料的许用应力Mp 350][=σ 所以][4.176)105.16(43770023σπσ≤=⨯⨯⨯=-Mp 故拉刀强度符合要求 4.3拉床拉力校验
拉刀工作时的最大拉削力应小于拉床的实际拉力,即
m m F K F ⨯≤max
式中 Fm ——拉床额定拉力(N );
Km ——拉床状态系数,新拉床 ,较好状态的旧拉床 ,不良状态的旧拉床 ,这里取为拉床状态系数,新拉床 =0.9,较好状态的旧拉床 =0.8,不良状态的旧拉床 =0.5~0.7. 这里取0.9 ,
查《机械加工工艺手册》表3.1-84,得L6110拉床的额定拉力为100KN , Km ×Fm=100000×0.9=90000N>Fmax=37.7KN,故机床拉力满足条件
拉刀强度校验由公式可得: []σσ≤=min
max S F。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