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荧光增白剂、荧光染料等。
另一类物质吸收紫外线后并不 立即放出,即使光源移去以后还能 放出一种暗绿色光,称为磷光。
能被激发出磷光的物质如 钙、钡、锌的氯化物,碱土金属 的硫化物等。用钙、锶、钡的硫 化物与极少量放射性物质混合涂 在钟表指针上,能发出磷光。
总之,白光被物体部分地吸收可见光谱部分是物质呈 现颜色的原因。 当光线通过物体时可以完全被吸收,或者被减弱到一
1 0.9
N N HO C C N C N CH3
OH N N
NHCOCH 3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400 500 波长,nm 红色物质在可见光区吸收曲线
0.7
吸光值
吸光值
NaO 3S
SO3Na
SO3H
600
700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400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第一节 引言
染料应当具备两大特性: (1)具有各类颜色 (2)可以上染纤维
染料的颜色和染料分子本身结构有关, 也和照射在染料上光线的性质有关, 光线照射在不同结构的染料分子上出现不同的颜色。
一、发色团和助色团理论
维特最早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有机化合物的颜色是由 发色团引起的。同时,分子机构中还应当具有助色团 来加强发色团的作用。 1. 发色团 有色物质有颜色的原因是其分子结构中带有一些不饱和 基团。这些基团称为发色团。如:-N=N-、 C=C 、 -N=O、-NO2、 C=O等。 有机物质要有颜色,发色团必须连在足够长的共轭体系 上,或者有几个发色团连成共轭体系。
(CH3)2N H C N(CH3)2
孔雀绿隐色体(无色)
二、量子理论
光是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波粒两象性)。 光是由无数个具有不同能量的光量子组成的,光量子的 能量与频率、波长之间的关系为:
hc E hν λ
ν越大,λ越短,能量越大。
第二节 吸收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
一、颜色和吸收
I0 D lg cl I
D:光密度;I0:入射光强度;I:透射光强度; c:溶液浓度;l:光程;ε:摩尔吸光系数
ε与有色物质的结构、光的λ有关。
三、吸收光谱曲线
以ε和可见光的波长λ作图,得到的光谱图,称为吸收光 谱。横坐标:λ(nm);纵坐标:ε。 从ε-λ图中可以得到物质 的结构与其吸收 光谱 的关系。可以代表某一 物质的结构特性。 每种物质的吸收光谱在 同一入射光下的谱图是 不变的,但是相同的谱 图不能一定证实结构。
700 nm 605nm

595 nm
黄 绿光蓝 蓝光绿
480 nm
580nm
黄光绿
绿
颜色环
490nm
560nm
500nm
呈现几种颜色的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曲线分别为: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400 500 波长,nm 黄色物质在可见光区吸收曲线 600 700
ε
λmax
λ
吸收带:有机有色物质对光的吸收有一宽的区域, 形成一个吸收峰,称为吸收谱带,简称吸收带。 第一吸收带:波长最长的吸收带。
ε
λmax
λ
最大吸收波长:每一吸收 带都有一个与最高摩尔吸 光度ε对应的波长,称为 λmax; 与λmax相对应的ε为 εmax。
ε εmax
λmax
λ
积分吸收强度:整个吸收带的吸收采用积分吸收强度 表示。
1. 光与色的物理概念 光是一种电磁波,频率与波长的关系为υ=c/λ 光的颜色和光的波长是相互对应的。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在380~780nm。 人们感觉到的光的颜色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照射到人眼 中,刺激人的眼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现象。 红色光的波长最长:640~770nm;紫色光的波长最短: 400~440nm。 太阳光(白光):是由一个包含所有波长范围的混合光组 成的光。
N 0.1 N
0 400
N
500 550
N
700
NH2
HO3S
SO3H
波长,nm 棕色染料吸光曲线
波长,nm 黑色染料吸光曲线
0.7 0.6 0.5
0.7 0.6 0.5
COCH3 NH N O O Cr N N O SO2NH2 HN COCH3 700 N O 或 SO2NH2 O Cr/2 N N O -
激发态,而把能量增高的过程称为激发。 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称为激发能。由于一个分
子具有很多不同的高能级状态,因此可以吸收不同的能 量,达到不同能级的激发态。
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激发态,随着能量的升 高可以称为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态等。一般来说
第一激发态对于染料的颜色形成最为重要。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物质在光的作用下,只有当物质分 子中电子跃迁时的总能量变化等于相应光子能量时,该 物质才可能吸收该能量的光子,产生跃迁。即跃迁所需 能量应与电磁波中光量子的能量相一致。
定程度。物体吸收光线,是吸收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物体 吸收光的波长和吸收程度一般用分光光度计来测量。 根据朗伯-比尔(Lambert-Beer)吸收定律,可用下式 表示物体对某一波长的光吸收的程度:
h, 普朗克常数
根据量子理论,原子和分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物质分子中,存在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以及原子 核间的相对振动和整个分子所存在的一定的转动。各运 动状态都有相应的能量,分别为电子能级、振动能级、 转动能级。 Ee Ev Er
E Ee Ev Er
各能级都是量子化的,分子能量为各运动状态能量之和: 分子的能量状态称为分子能级。
吸光值
0.4 0.3 0.2 0.1 0 400
吸光值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0.4 0.3 0.2 0.1 0 400
波长,nm 白色物质吸光曲线
450 HN SO2NH2
500
550
600
650
COCH3
波长,nm 灰色染料吸光曲线
二、吸收定律
Lambert-Beer定律
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 太阳光和其它光源的光都是由单色 光组成的复色光。复色光可以分成单色 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按照红、 橙、黄、绿、 青、蓝、紫顺 序形成彩带。 这样的光带称 为光谱。
图1-1
白光经棱镜后分成光谱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毛泽东诗词
2、物体的颜色
当太阳光或其他白光照射在物体上,可以看到几种情况: 无色透明——光线全部透过物体; 物体呈白色——光线全部被物体反射; 物体呈黑色——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全部被吸收; 物体呈灰色——各波段的光部分成比例地被物体吸收; 物体呈现一定的颜色——白光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光有 选择地被物体吸收。 结论: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对可见光中某一波长的光选择 性吸收后,反射回来的其他波长的光在我们视觉上产生 的反应。
称为电子跃迁。在电子跃迁的同时,常常伴随着振动 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因此,跃迁时总能量的变化应 是三种能量变化之和。 E1 E0 ΔEe ΔEv ΔEr ΔE
电子跃迁时的能量变化也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
当分子吸收某种能量后,分子中的电子从较低能级(基 态)跃迁到较高能级,而使整个分子的能量升高,处于 较高能量状态。通常把分子能量增高后的电子能态称为
COOH HO
0.7 0.6 0.5
OH N NHCHONH N
COOH
0.7 0.6 0.5
N
N
HO3S
SO3H
吸光值
0.4 0.3 0.2 0.1 0 400
吸光值
0.4 0.3 0.2
NH2 H2N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H2N N
450
OH N N
600
NH2 N
650
~ 积分吸收强度 d ~ 1/ 称为波数
第三节 吸收光谱曲线的量子概念
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 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
光是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波粒两象性)。
光是由无数个具有不同能量的光量子组成的,光量子的 能量与频率、波长之间的关系为:
hc E hν λ
在连续光谱中,某些光量子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后,就形 成该物质的吸收光谱。
一般认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80~780nm之间,如果 物质的激发能ΔE对应的吸收光的波长在与此相应的范围 内,就能表现出颜色。
在可见光波范围内的激化能最高相当于:
1.17 105 E 293 千焦耳/摩尔 400 1.17 105 E 154 千焦耳/摩尔 700
含有发色团的分子共轭体系称为发色体。
2. 助色团 物体要有颜色,分子中除了发色团外,往往还要有一些 助色团。一些供电子基团,常含有未共用的电子对。如 -NH2,-OH,-NHR等。 助色团作用:
加强发色团的发色作用,产生深色效应,提高吸收强度。
提高染料的染色性能。 如:-SO3Na可增加染料水溶性。
因此,只有在154 ~ 293千焦耳/摩尔能量范围内产生激发
状态的分子才是有色化合物。
对于染料来说,主要是吸收波长为380nm~780nm的可见 光区,因此染料的第一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能量间隔应当 与此对应。该能量间隔主要是由其分子中π电子运动所 决定的。所以,染料分子一般都是具有大π键结构。
OH N N SO3Na NHCOCH 3
对于不可见光线不能按可见光的规律产生色的感觉。
紫外线被某些物质吸收后,又将光线放射出来,却 呈现特殊现象,即这部分放射出来的光线的波长比吸收
的光线的波长为长。
不少物质能吸收紫外线 而放出可见光线,因而呈现 闪亮的光,称荧光现象。能 呈荧光现象的物质称荧光物 质。当光源移去后该物质的 荧光现象亦停止。 利用荧光现象的染料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