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写作: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4单元《写作: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写作选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学生要能写简单记叙文,并能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七年级课文篇篇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些被采撷到教材花篮中的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个精美而又真实的生活镜头,这些镜头或催人悟,或启人思,或动人情,或悦人心,给读者和学习者以知识和做人的启迪。

新教材在编排中紧紧围绕“语文与生活联系”这条主线进行内容组构,实际是紧紧抓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界定,充分实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中学会生活”这个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目的,而这新教材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教材编排,在人们面前拎起了一种朴素的语文学科的内涵: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孩子们刚刚进入初中,在语文学习上还处于适应的阶段。

学生们经过小学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作文的格式要求,在书写认真与合乎规范的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训练。

但是,作文写作和学生的知识经验、阅读积累、作文思维能力、练笔次数等息息相关。

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创新、无话可说,训练学生“如何选材”的能力迫在眉睫。

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或因缺乏观察,没有生活积累,内容干瘪,捕捉不到特写镜头。

针对这些现象,本节作文课将名家作品与学生习作、课内文章与课外内容结合在一起,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并合理运用,让作文生动鲜活起来。

三、教学目标1. 在阅读教学和既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

2. 例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在讲解与讨论中概括选材的方法,求真求新,求精求微。

3.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真实、新颖。

四、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在讲解与讨论中概括选材的方法,求真求新,求精求微。

2.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再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

五、教法分析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分析例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选材的方法。

将名家的作品与学生的习作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

在讲解的同时辅以适当的实践练习,巩固学生在课上所学的知识。

六、课前准备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提前准备好例作的学案以及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多媒体展示例文:窗外的雨越下越大,窗内的我就变得越来越急躁。

老天似乎也知道我心急,哗啦、哗啦的“急掉眼泪”。

坐在教室里,我回忆着早上的事情:妈妈曾多次嘱咐过我,“今天要下雨,你等一下上学时,记得带把伞。

”我望望窗外,外面晴空万里,这么好的天气还能下雨?我才不信呢!便把伞一丢,上学去了。

可谁知,老天爷居然还真不配合我,下雨了。

雨从中午时分开始下起,一下子就下得没完没了。

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妈妈在上班、爸爸正好又感冒了,这下子你可叫我怎么办呢?只有一个答案:等。

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15分钟过去了……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离开了,我和那些没带伞的同学一样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向远方。

突然,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我看到了一个隐约而又熟悉的身影,那身影越来越明显,啊!是父亲!吃惊地撑起伞跑出教室,只见他仍穿着平时的白衬衫,只不过已经湿得紧贴着背,一手撑伞,用肩膀夹住手机,表情投入而冷峻,连雨水溅入了皮鞋都不知道。

父亲很矮,刚过我的肩膀,可当那一秒的闪电划破夜空,我却觉得伞下屹立的他是多么高大!雨依旧是下着,下着,我看着雨,不禁喃喃道:“父亲,有你真好!”这是老师很喜欢的一位同学的作品,尤其是标红段落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但是同学们在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吗?2.引出选材的课题没错,虽然描写有出彩之处,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过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语句也难掩题材的陈旧,让人颇有乏味之感。

那么我们如何在写作中选取到合适的题材呢?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选材”的技巧。

【设计意图】:以学生们近期写过的作文“有你真好”的例文导入,带领他们感受选材的重要性,在贴近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引起他们的兴趣。

3.选材的定义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

二、选材求真1. 其实同学们久经考场的磨练,已经有了初步的意识,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选材最基本的要求在于保持材料的“真实性”。

(板书“真”)我们的写作不能与现实脱开联系,做那“无根之萍”。

艺术源于生活,我们要以身边的“真人真事”(板书)为依托展开写作。

【设计意图】:讲解选材基本的要求“真人真事”,引导学生们关注身边的生活。

2.对比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将我们本次的作文学案翻到我们班陈织文同学的一篇文章,仔细阅读。

ppt展示:(1)奶奶不识字,但也并不是没有文化。

困难的谚语、民谣.......我不会的她都会。

只忆起她说过,以前自己家里穷,为供他哥哥读书,自己只好放弃学业,每天在外谋取生计。

别人在清晨刚起头时,她已经在田里割猪草,捣碎,拎回家中的猪棚喂猪吃。

尽管有时身上、脸上满是泥,也没有什么抱怨。

中午,别人回家吃饭,他则把牛带回田里,看着它们吃掉杂草,自己在田垄上,一边干活一边观察牛的动向。

也总会遇到几个熊孩子来招惹那正吃草的牲畜,为赶走他们又要花很长一段时间。

傍晚,别人从学堂里回来再去割猪草时,她则把牛带回牛棚里,又拿出一根长杆在河边赶鸭回笼。

深夜,别人已经在浓浓的睡梦中,她只能浅浅的阖一阖眼,打个盹,边睡边听着棚边的动静,不一会儿又到了第二天。

她的手因为长期如此被伤害,日积月累的满是老茧和疮痕。

我长问她小时候天天这样累不累,她只是笑笑,边笑边拍着我的肩膀让让我好好努力。

紧接着再看一下初一(3)班何亚鑫同学的文章。

ppt展示:(2)夏夜,在记忆中永远是睡不着的。

小时候,总喜欢搬个小板凳,拿一大碗葡萄,坐在满天繁星下,伴着微微的凉风,将头靠在外婆的腿上,吃着葡萄,嚷嚷着叫外婆讲故事。

外婆就讲起了那些老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真是百听不厌!每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记得好多次还把葡萄皮给吞下了肚。

故事讲完了,外婆总会用她那粗糙的大手轻触一下我的鼻尖,于我却那般温柔,那般惬意!头微微抬起,我仿佛已看到了那动人的嫦娥,看到了吴刚在费力地伐着桂树,看到了那只淘气可爱的小玉兔……那时的天空特别璀璨,每一颗星星都特别明亮!调皮的我总爱用小手指着,发现这颗亮就指这颗,那颗大就指那颗。

嘴里还絮絮不语:“我要这颗,还有那颗……”外婆呢,总是乐呵呵地回应着:“还指,当心星星把你的耳朵割掉!”我吓得赶紧把手缩回来,死死地捂住耳朵,生怕星星割掉它们。

过了一会儿,不怕了,又突发奇想:“我真想要这满天的星星。

”外婆笑而不语。

我又冒出一句:“这满天的星星是天的眼睛吗?”外婆摸摸我的头,慈祥地说:“是啊,他们都是天的眼睛,我的父母,你的姥姥,都在天上看着我们哩。

”我听了半信半疑,又用稚嫩的声音问:“外婆,星星里真的住着童话中的大头鱼吗?”外婆又开玩笑了:“是啊,靠在我腿上的不就是一条淘气的大头鱼吗?”听完,我假装生气地拍打着外婆的腿,撒娇完了,看着外婆,傻傻地笑。

闹够了,还是不想睡觉,就求外婆唱儿歌,外婆就唱:“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唱完了,又吵:“再唱一首嘛。

”外婆又唱:“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唱着唱着,我就睡着了。

满天星和一轮明月静静地将光辉洒下,洒在地上的两个人身上。

那个小人儿,静静地做着美梦,在梦中恰与牛郎织女相遇,和嫦娥来一次月下交谈,看着神勇的后羿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的……一片秋叶倏地飘落,在我眼前回旋,静静地躺在那片黄地毯上。

是啊,时光一去不复还,明明是秋天啊!我的外婆也早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仔细对比,说说哪篇文章的长辈给你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可适当提醒学生关注第一则材料中标红的语句“只忆起她说过”。

)讨论后教师总结:虽然都表达了对长辈的思念爱戴之情,但是第一篇文章借由我来间接述说奶奶的事迹,情感的表达并不如第二篇我亲身体会之后要来得更加充沛。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亲自经历的真人真事更有助于表达我们的“真情实感”(板书),而一篇文章的情感首先得打动自身才能打动读者。

【设计意图】:借助材料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在关注材料真实的同时也得关注其中蕴含的情感。

以平时的习作为例,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内容。

三、选材求新1. 此时有同学可能产生了疑惑,我们开篇的例文《雨天里的一把伞》既是真人真事,又抒发了真情实感,为什么算不得佳作,那是因为?很好,我们的选材求真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还要求“新”(板书)。

2.人无我有所谓新,最容易想到的便是“人无我有”,每个生命的个体都具有自身独到而精彩的生命旅程,总有一些事物是其他个体所不曾体会过的。

以我们本次的作文“有你真好”为例,在面对这个“你”时,很多同学写到了父母、老师、爷爷、奶奶等时常出现的人物,但我们的作文学案上也有一些同学写到了大姑父、保姆甚至是汤圆店的老板,人物对象身份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眼前一亮。

那么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选出较有新意的题材呢?请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如何从生活中挑选不同的“你”。

(小组交流汇报,可适当提示学生关注职业、爱好等,并在学案上找出相对应的文章。

)①汇报:以身份为例:2班孟映宏写到了“开面馆的大姑父”;以职业为例:3班戈婧萱写到了“卖杨梅的外婆”;以爱好为例:4班王正昊写到了“爱下棋的爷爷”。

(在点到爱好时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写作要有正能量,不要将麻将等消极事物写入文中。

)②拓展:其实如果不是本次考试限制为“他”或“她”,完全可以将“你”理解为更多的事物,例如3班章海容写到的毛笔、3班柯秋媚写到的月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生活处处皆是新意的素材。

【设计意图】:在讲解的同时注重练习,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具有新意的素材。

3.人有我新①由于我们有些同学比较马虎,平时的生活中也比较随意,并没有去关注身边新鲜的事物,这就要做到“人有我新”(板书),即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事物别样的精彩。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学过的课文,莫怀戚的《散步》片段。

ppt展示: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提到散步时,我们很多同学只会想到家人在一起时的温馨之感,莫怀戚却从一次散步中感受到了尊老爱幼以及家庭的责任,这就是他在寻常的事物中发掘出的别样的感受。

②再将我们的学案翻到上次初一2班高西的文章,其中写到了小狗阿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