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P7)•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P7)•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的器物纹饰。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的铜器装饰工艺。
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早在殷商时期,宝石镶嵌就已应用在玉器和象牙器上,技术非常成熟。
•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的图画。
现存最早的帛画为楚国作品,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示灵魂升天的主题,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
•画像石:是刻凿在石料上的图画作品,在汉代的石祠和墓室中大量使用。
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减底刻凿、浅浮雕刻凿等。
•画像砖:是模压焙制的砖像图画,作为墓室的主要装饰,画风细腻生动。
•铁线描:指绘画中的一种线描方式,用来形容笔法严谨、连绵悠长、笔力似铁线的线条。
•六法:南齐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论》中提到的人物画创作的六条原则,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后被作为整个中国画创作和品评的重要依据,对传统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
•徐显秀墓:北齐武安王徐显秀之墓,发掘于2002年太原周边,为北齐时期的典型墓葬,墓内壁画分为家居宴饮、出行仪仗两类,色调以暖灰色为主,桔黄色作为退晕渲染出人物的立体效果,反映出北齐艺术的胡化特点。
•昙曜五窟:由北魏僧人昙曜主持开造的五所石窟即今天云冈第16至20窟,其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窟内佛像形体高大,多为三尊佛像,或坐或立,是河西凉、秦二州三世佛形式的延续,为典型的犍陀罗风格。
•犍陀罗风格:佛教造像风格之一。
犍陀罗为印度西北一地名,公元1世纪时该地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占领,其佛教造像受到希腊化风格影响。
后来人们将具有这类特点的佛教造像称为犍陀罗风格。
•龟兹型窟:为克孜尔石窟的主要窟型,分前后室前室为券顶,在前室之后中心柱有间壁,把前后室分割开。
间壁通道与中心柱形成可以环绕进行“右旋”仪式的甬道。
壁画题材的分布较有规律,一般是在前室画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和佛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在后室画佛涅槃后的情景。
洞窟券顶则画满菱格的本生和因缘故事,一格一图。
•经变:佛教绘画术语。
讲说佛经故事叫“变文”,以视觉形象表现佛经故事叫“经变”。
“变相”在图解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佛经内容这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的经变故事在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代表性的有西方净土变、弥勒变、药师经变等。
•乐山大佛:四川乐山凌云寺大佛。
由海通禅师于开元年间开凿,前后持续了九十年,至贞元年间,由剑南节度使韦旱出资续建完成。
大佛通高71米,依山凿成,是世界上现存尺度最大的佛像。
•奉先寺造像:位于洛阳龙门石窟由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动工,前后费时三年九个月。
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九尊造像,形体宏伟,本尊为“卢舍那佛”,高17.14米,容貌秀丽,是初唐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品。
•翰林图画院:北宋宫廷继承南唐与西蜀的传统开设翰林图画院,招募宫廷画家为皇家服务,所画作品迎合帝王本人的审美需要,多为工笔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在多种画科中均有涉及,机构建制方面,把画家按等级分为待诏、艺学、抵候、画学生四个职别采取公开的考试制度,所考试题多是源于古诗,考察画家的文学修养与艺术功底,并设立画学培养画家。
北宋时的著名画家武宗元、崔白、王希孟、张择端等人均供职于画院。
翰林图画院为中国绘画打下写实的基础。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要求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作品多以水墨山水、花鸟为主,要求“不求形似”,强调笔墨、抒情、写意。
其强调身份、强调“士气”的审美趣味,对后世绘画影响巨大。
•千里江山图: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所作,今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金碧山水的杰出代表,以长卷的形式表现千里江山,全图刻画工细,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
而山石则以大青绿设色,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营造出雍容华贵的艺术效果。
•缂丝:又称“刻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代表作品有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大足石刻:重庆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宝顶石刻赵智凤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
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
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毗卢洞等。
•元四家: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
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画风有特点,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体现出强烈的文人气息,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永乐宫:为奉祀吕洞宾而建,道教祖庭之一,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芮城县永乐镇,被称为永乐宫。
永乐宫系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迁)竣工,由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组成。
以三清殿的大型壁画朝元图最为精彩,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共有人物286个,表现了众多神仙朝拜原始天尊的场景。
•青花瓷:青花瓷属釉下彩瓷。
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的特点。
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四家(吴门四家):指中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吴门四家”中沈周与文征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
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活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
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宣德炉:明代宣德,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
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
•粉彩: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
是在清康熙年间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
“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泥人张:天津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
其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所塑作品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划。
“泥人”所用材料为纯净胶泥,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塑造好后自然风干,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着色等工序,一般要3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