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练习题.

第二章 练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8.•把认识的客体看作是进入实践活动的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
的客观事物,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0.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
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2.客观真理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 )
A.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 B.同一意义的问题
C.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4.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于深化
16.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 )
A.相对性 B.阶级性 C.主观性 D.绝对性
18.“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0.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A.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相符合
B.主观认识是否清晰明白
C.主观认识是否和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
D.认识和理论是否相一致
2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在强
调 (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2.B 4.B 6.C 8.A 10.B 12.B 14.D 16.A 18.A 20.B 22.A 24.B
二、不定项选择题
2.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它是:()
A.认识的来源 B.唯一可靠的认识 C.认识的起点
D.认识的初级阶段
4.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C.取得真理性的认识 D.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6.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 B.要有明显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D.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是()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0.“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唯我主义者 D.反理性主义者
12.真理具有()
A.具体性 B.全面性 C.普遍性 D.客观性
1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会导致 (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是指 ( )
A.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移的界限
18.每一个具体真理都 ( )
A.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C.是包含错误的 D.是可能向错误转化的
20.绝对主义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 ( )
A.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否认真理的发展 D.形而上学割裂论
22.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哲学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关系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
D.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24.“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为真理”,这是说()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不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2.CD 4.ABCD 6.ACD 8.ABD 10.ACD 12.ABCD 14.ABCD 16.ABCD 18.ABD 20.BCD 22.ABCD 24.A
三、辨析题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参考答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既然是客观决定主观,那么当一个人犯了错误的时候,主要应从客观上找原因。

参考答案:
主观与客观是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客观决定主观,另一方面主观对客观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正确与否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受主观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该论断只片面强调客观因素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是错误的。

5.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参考答案:
“真理是有用的”正确,“有用的就是真理”错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真理是有用的。

“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它把“有用”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以主观需要来判定真理,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实际上有用的并不都是真理。

五、材料题
1.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做出过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材料2: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的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观点带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材料2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材料3的观点是可知论。

(2)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的一面。

(3)人的感官是把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而不是把二者分隔开来的屏障,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感官,我们的知觉就能达到与知觉到的事物本质相符合。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分辨感性知觉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