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国际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国际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题1分,共20分)1、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A、人类理性B、国家之间的热力均衡C、大国统治阶级的意志D、国家间的协议2、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是指()A、国际法的一般原则B、国际法基本原则C、一般法律意识引伸出来的原则D、各个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是()A、中国B、中国和印度C、中印、中缅D、列宁的《和平纲领》4、国家对于外国人在其领域侵害该国及其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行为有权行为行使管辖,这种管辖是()A、保护性管辖B、领域管辖C、普遍管辖D、国籍管辖5、外国对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是()A、对新国家的承认B、对新政府的承认C、对新国家和政府的同时承认D、对中国的承认6、一个人的国籍根据他的出生地确定,这是()A、出生地主义B、血统主义C、混合主义D、国籍主义7、受庇护的外国人地位()A、优于本国公民B、与本国公民相同C、低于普通外国人D、与普通外国人相同8、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的取得方式是()A、割让B、征服C、先占D、添附9、古罗马时期,海洋被视为()A、共有物B、无主物C、公海D、领海10、我国领海基线采用的是()A、正常基线B、直线基线C、平行基线D、混合基线1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公海实行自由制度,各国享有的自由是()A、四项自由B、六项自由C、七项自由D、五项自由12、《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所指的国家航空器是()A、国家所有的航空器B、国家经营的航空器C、国家批准的航空器D、用于国家公务的航空器13、被称为“外层空间宪章”的文件是()A、《外层空间宣言》B、《外层空间条约》C、《营救协定》D、《责任公约》14、目前组成安理会的成员国的有()A、9个B、11个C、15个D、17个15、可以成为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方的是()A、国家B、个人C、联合国D、联合国专门机构16、在下列事项中,不属于联合国大会的重要问题是()A、接纳新会员国B、托管制度的预算问题的决定C、恢复会员国资格D、会员国除名17、联合国大会对重要问题决议的通过,应是()A、全体一致通过B、2/3多数通过C、过半数通过D、3/4多数通过18、国际不当行为的判断依据是()A、国际法B、国内法C、国内法和国际法D、道义上的是非19、我国任命总领事的机关是()A、外交部B、国务院C、全国人在常委会D、国家主席20、条约的加入一般发生在()A、多边条约B、双边条约C、边界条约D、封闭性条约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每题2分,共10分)1、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法律文件是()A、《联合国人类宣言》B、《蒝德哥尔摩行动计划》C、《保护臭氧层公约》D、《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2、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通讯自由包括()A、使用外交邮袋的自由B、使用外交信使的自由C、使馆来往公文不得侵犯D、装置和使用无线电发报机的自由E、使用明密码电信的自由3、国际法律责任形式有()A、恢复原状B、赔偿C、道歉D、限制主权E、刑事责任4、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公约有()A、专属经济区公约B、领海与毗连区公约C、公海公约D、捕鱼与养护生物资源公约E、大陆架公约5、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主权B、居民C、军队D、领土E、政权组织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庇护 -----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而遭受追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和居留,给以保护,并拒绝将他引渡给另一国。

2:国际强行法 -----是指国际社会作为整体接受并认为不得背离的法律规则,这样的规则只能由以后具有同样性质的强制性法律规则才能更改3、内水,又称内海水,是指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

它包括领海基线以内的海湾、海峡、海港以及其他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

4、欧洲协作的起源是同1815年俄、英、奥、普的“四国同盟”联系起来的,主要是当时欧洲反动封建君主处理其紧迫国际问题的一系列间歇性的多边政治协商会议。

5、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是指在一国境内发现被指称的犯罪嫌疑人的缔约国,如不将此人引渡,则不论罪行是否在其境内发生,应无例外地将此案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关系。

2、实在法学派的基本观点。

3、为什么说国际法院判例是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资料?4、《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守的原则有哪些?5、外交保护的条件。

五、论述题(20分)试论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并举例说明之。

答案一、单项选择1、D2、D3、C4、A5、B6、A7、D8、C9、A10、B11、B12、B13、B14、C15、A16、B17、B18、A19、A20、A二、多项选择1、AB2、ABCDE3、ABCD4、BCDE5、ABDE三、名词解释1、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而遭受追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和居留,给以保护,并拒绝将他引渡给另一国。

2、强行法——是指国际社会作为整体接受并认为不得背离的法律规则,这样的规则只能由以后具有同样性质的强制性法律规则才能更改。

3、内水——又称内海水,是指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

它包括领海基线以内的海湾、海峡、海港以及其他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

4、欧洲协作的起源是同1815年俄、英、奥、普的“四国同盟”联系起来的,主要是当时欧洲反动封建君主处理其紧迫国际问题的一系列间歇性的多边政治协商会议。

5、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是指在一国境内发现被指称的犯罪嫌疑人的缔约国,如不将此人引渡,则不论罪行是否在其境内发生,应无例外地将此案件提交其主管机关以便起诉。

四、简答题1、国家,特别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一个国家必须与其他国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有彼此的往来。

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往来关系构成国家的对外关系,而所有国家的关系,综合起来就成为国际关系。

(1)“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法的否定(2)国际政治对国际法的影响(3)国际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是密切联系的,也可以说,国际法是国际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在这种意义上,国际法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部门。

2、与自然法相对立的,是实在法学说。

早期也有实在法学说的出现,但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叶,这个学说才在国际法学界占优势。

早期英国的国际法学者苏支创造了jus inter gentes这个名称,表明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他注重实践,认为,国际法是由各个“具有主权权威的国家承认的法律”,是“国家相互同意的,并且在平时和占时为各国所遵守的法律”。

宾刻舒克也认为,国际法的基础是表现在国际习惯或国际条约中的各国的共同意志。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实在法学说开始盛行起来。

许多国际法学者根据国际习惯和国际条约来建立实在国际法。

在他们看来,在现实世界中,起作用的是国家的意志,而国家的意志表现于国家实践所形成的国际习惯和国家所缔结的条约。

3、4题答案见教材5、外交保护的条件: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因所在国的国际不当行为而受到侵害;受害人自受害之日到抗议或求偿结束之日须持续具有本国国籍,而且一般不能具有所在国的国籍;受害人已用尽当地救济(办法)且未能获得合理补偿。

五、论述题在条约法上,条约对第三方的效力问题是指一个条约是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或义务的问题。

严格地说,条约是当事方之间的协议,仅对当事方产生效力,而不对第三方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即“条约对第三方既无损,也无益”。

1969年《条约法公约》第34条规定:条约未经第三国同意,对第三国既不创设义务,亦不创设权利。

但是在条约的实践中,却存在着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或创设权利的情形,从而引起对第三方的效力问题。

(1)条约为第三方创设义务具体地说,如果一个条约有意为第三方创设一项义务,必须经该第三方以书面明示接受,才能对第三方产生义务。

因此,第三方承担的条约义务实际上不是由条约直接产生的,而是第三方书面接受了这个条约所规定的义务的结果,如果第三方不以书面明示接受,第三方就可以不承担这项义务。

但如果条约为第三方创设的义务属于依公认的国际习惯法规则所创设的义务时,该项义务对第三方的效力不以该第三方的明示接受为前提。

例如,一些非军事化、中立化或国际化的条约,都为非当事方创设了义务,如《南极条约》规定在南极地区禁止一切军事性质的措施。

(2)条约为第三方创设权利当一个条约有意为第三方创设一项权利时,原则上仍应得到第三方的同意。

但是,如果第三方没有相反的表示,应推断其同意接受这项权利,不必以书面形式明示接受。

例如,关于国际水道的条约都规定了这些国际水道的自由化,为非当事方创设了在国际水道中自由航行的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三方行使条约为其创设的权利时,必须遵守该条约所规定或依照该条约所确定的条件。

案例分析:国际法的基本理论1.甲公司是瑞士一集团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

该公司将SNS柔性防护技术引入中国,在做了大量的宣传后,开始被广大用户接受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原甲公司员工古某利用工作之便,违反甲公司保密规定,与乙公司合作,将甲公司的14幅摄影作品制成宣传资料向外散发,乙公司还在其宣传资料中抄袭甲公司的工程设计和产品设计图、原理、特点、说明,由此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甲公司起诉后,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的有关规定,判决乙公司立即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5万元。

针对本案和法院的判决,下列何种说法是错误的?(2006年卷一不定项第92题)A.一切国际条约均不得直接作为国内法适用B.《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可以视为中国的法律渊源C.《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不是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法院的判决违反了“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D.《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分属不同的法律体系,法院在判决时不应同时适用答案:A、C、D提示:考点是国际公法——基本理论——导论当中的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问题。

在中国适用包括:一是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宪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有三种形式,即采纳、转化、并行;二是国际习惯在国内的适用。

本题中体现了国际条约的转化的问题。

A选项之所以错误,因为民商法领域的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可以直接优先适用。

解析:法的渊源、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适用法律渊源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即根据法律的效力来源不同,而划分的法律的不同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