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展示多维解读运用指导及适应话题十则高考作文素材展示多维解读运用指导及适应话题十则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作文五大意识:人文意识、辩证意识、创新意识、文体意识、生本意识。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明确指出考生要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依然多侧重人生感悟、人格教育、时代生活等。
自然,生活,时代,依然是作文的终极目的。
新课标,也在呼唤真性情、真感悟的文章。
高考作文,既是对考生读写能力的考查,又是对考生认知水平和情感价值观的考查。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夯实基础,全面训练,扎实推进。
所谓基础,主要指五种表达方式的准确运用、基本文体的驾驭与把握、准确审题立意、快速布局谋篇与构思作文,此外,还包括规范的书写、正确运用标点符号、遣词造句、卷面整洁等。
近几年作文的分值出现了50分、60分、70分三种分值,几乎占据高考语文试题总分值半壁江山。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生务必高度重视。
近几年的作文一般都会以下五大意识:人文意识、辩证意识、创新意识、文体意识、生本意识。
一、人文意识高考作文不是纯知识技能的考查,同时也要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叶陶说道: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而应把育人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讲评。
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语文高考命题不仅要考查考生能否准确熟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阅读表达的能力,而且语文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高考命题更为的是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语文素养。
今年的高考也是在作文命题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部分都把思想性巧妙地蕴含在题目和材料之中,使学生在审题和作文过程中接受了一次思想道德的洗礼。
二、辩证意识高考作文命题往往涉及哲学观点,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如果能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材料,认识问题,就可以高屋建瓴、抓住事物的本质。
掌握并运用辩证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是提高我们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
唯物辩证法包括观、一分为二观、发展观、内外因结合观、对立统一观、量变质变观等等。
中学生认识肤浅、思维片面是突出的问题,说到底是没有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准确地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是高考作文命题所要考查的一项基本能力。
要辩证地说理,要全面分析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实的分析评价。
考生一定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避免其片面性;要学会发展地看问题,认识矛盾内部的和化,避免思维僵化。
三、创新意识创造力的主要特点是: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常中出新、平中显奇。
刘勰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久,通则不乏。
这里的变主要指变换写作手法、变换写作素材、变换写作模式、变换选题角度和写作结构。
李渔也说: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刺绣,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这是说写作应该时时创新,才有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称为科学的语文教学的三根支柱。
有创新是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创造性作文。
创新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敢于去挑战,打破传统,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让灵感结成丰硕的果实,让我们社会永远进步发展。
纵观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创新主要表现在思维方法、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
四、文体意识文体是文章的体式,关乎文章全局,是从文章表现形式上所作的界定。
有的考生作文在文体上非驴非马,四不像,是会影响考试成绩的。
今年多省作文的命题提示都要求必须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这其实就是在强调文体意识,暗示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应严格要求文体规范。
在考试时,考生应根据题目或材料的要求确定好自己作文的最佳文体。
五、生本意识叶圣陶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写作的源头活水。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写出来,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亦即没有读者的解读、欣赏、创造,作品就是一种死的存在。
同样,高考命题所提供的题目、话题和材料如果不能激发考生的兴趣、冲动和共鸣,很难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命题。
因此,高考命题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考生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能写出什么内容和水平的文章。
对此问题,任何命题者都必须考虑、不能回避。
笔者认为: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命题不是难倒考倒学生,更不是显摆才华,而是引导考生内心情感、七彩人生、纷繁社会;不仅国内,而且世界,要有全球意识和担当精神。
不妨把这种自觉的意识叫做高考命题的生本意识。
高考命题只有树立这样的意识,高考作文才能受到众多考生的欢迎,真正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1)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地,大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能源,带给人类心灵上真正的舒坦,带给人类视觉上的和谐,无论今天和未来,人类需要清澈的江河湖海;需要茂密的森林、草原;需要头顶上挂着朵朵白云的蓝天。
不止如此,人类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也是于大自然。
对于人类而言,大自然的赐予太多太多,惟有时时感恩,不断反思,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就是高考命题的方向,今年很多地方的作文题目都很明显地打上自然的烙印。
二者强调的是,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掠夺!在自然中保有心灵的清纯和快意。
那么,对2011年考生来说,这是应该值得的问题。
(2)关心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人类的活动是离不开社会的。
所谓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作,那么,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亦如此。
社会,热点时事,必然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农民工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一直都是一个热点,一直深受,特别是今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情特别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视野放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去这些事件;如果我们只是把文章角度放在写古人,满篇全文与古人对话这些方面,怎能体现出对社会的?又怎能体现出对未来的想望?所以,考生如果希望在作文方面获得好成绩,除了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和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对国事家事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
远离现实、比较虚的题目,恐怕不是高考试题所需要做的。
高考作文素材展示多维解读运用指导及适应话题十则一、人民罚单凸显公车监管缺失【素材展示】2013年1月3日,湖南长沙网友刘先生在一辆涉嫌违章停车的警车上拍到一张手写违法行为告知单的纸条,这张纸条模仿交通部门开具的罚单格式,该纸条随即受到热捧,被网友称为开给警车的人民罚单。
前日傍晚7时左右,刘先生在湖南长沙谷园路附近发现一辆逆向停靠在路边的警车。
停在路的西侧,车头却朝着北边,西侧道路还有禁停标志刘先生称,当他走近警车时发现,警车驾驶室车窗上,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手写了一张违法行为告知单,纸条后面只署了日期,并未署名。
至少停了两个小时刘先生说,当晚九点左右他再次路过该地时,警车依然保持原样。
不过,昨日他再次前往查看时,警车已经不知所踪。
刘先生表示,他觉得好玩,就拍下这张罚单和显示有湘A2901警的警车车牌号发到自己的中,没想到他的一位朋友将图片发上,引来许多网友围观。
事情经过媒体曝光以后,也引起了长沙市公安部门的注意,他们表示已对警车违规停放的问题展开调查,将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多维解读】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警务部门应该清楚,为执法主体,本身代表着法律法规的权威和公信。
执法者自己首先必须得守法,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按章办事,那又如何去对别人行使执法权力?法律面前没有特权,遵纪守法不只是普通民众的义务。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一条基本准则。
警车违停不受罚,显然是特权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
一方面反映出公车监管制度未落实,另一方面,则凸显出警务督察的缺位和选择性执法。
人民罚单,无疑是对执法部门的一种警示。
2、公众法治意识觉醒民众将自制的人民罚单贴上警车,敦促警车驾驶员及时改正错误,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这是社会良性纠偏机制的作用。
这也说明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升,面对不平等现象,他们敢于向执法部门较真,执法部门不处罚,人民自然会来处罚。
警车违停被贴上人民罚单,还说明众监督无处不在。
那些国家工作人员,无时不在众的监督之下,只要你有风吹草动,人民都会看在眼里。
【适用文题】公信、特权、监管缺失、公众监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等。
(冠华作文网)二、最美深圳女孩:被商业戏弄的丑闻【素材展示】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直流口水,被一名过路的女孩瞅见了,这位名叫文芳的女孩当即买来盒饭,并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地喂进老人的嘴里。
这名被誉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出现在2013年3月25日中新社的一篇配图报道中。
然而仅仅一天后,就有人爆料:整个爱心行为可能是某商业展览的炒作。
事发地点在深圳东门老街,不是文中所说的欢乐海岸,而且是事先策划的。
一位目击者称,图片共拍摄了两次,分别为3月24日和25日下午,女孩给老人喂饭仅仅是为了摆造型,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与她同行的一男子拍照后,他们便离开了。
最美女孩并没有帮助老人寻亲,更没有真的将老人带走。
根本没有将老人接走。
一时间,网友的拍砖和骂声涌来,面对网友与媒体的质疑与批判,当事媒体最初矢口否认,但终究真相遮掩不住,3月28日凌晨,制假涉事记者郑小红和通讯员石金泉通过中国新闻网的官方向公众公开致歉。
【多维解读】1、假造善良是大恶最美和最丑之间,其实只有一线之隔。
如果是发自内心地尊敬老人、善待乞丐,比如媒体此前报道的为老年乞丐雨中打伞的女孩,为溺水老人做人工呼吸的女护士,这些理应受到礼赞。
她们纯粹而本真地用一己之力坚守美好,既为受助的老人带去温情,更给社会增添人性的温度。
公众在激赏善举的同时,内心也受到了净化,类似好人好事多多益善。
而这名泡沫化的最美女孩却是丑的,也许她本身就是一个道具,其背后的导演更应受谴责。
消费公众善心,这是不可原谅的。
今天,公众为一些慈善机构缺乏公信力而扼腕,如果再放任民间的伪善心大行其道,势必对慈善产生摧毁性打击——谁还会相信好人好事?谁还会存善念、行善举?2、新闻操守不可丢通讯员石金泉是一名知名拍客和网络推手,常向当地多家媒体供稿。
通讯员供稿很正常,但媒体不该不经求证就直接采用。
不是自己采写的稿子却署上自己的名字,没在现场也不核查,与其说这是粗枝大叶,不如说这是丧失职业操守,背叛新闻伦理。
如果没有这家正规媒体的报道,这则策划的新闻不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这是在消费大众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