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山水画绘制的主题是山水,但其意义却和西方绘制山水不同,中国的山水画之中总是寄托着一种人文精神。

首先,中国山水画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的,在其之前,山水只是人物花鸟的背景。

“魏”为三国时期的“曹魏”,“晋”为之后司马氏的西晋和东晋二朝。

我们知道,魏晋是一个政权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魏晋两朝的名士们以竹林七贤为代表,聚于林中喝酒纵歌、风流倜傥、向往清静无为。

甚至有词形容其为——魏晋风流。

这种风流有没有促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诞生呢?有没有化成山水画之中的人文精神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山水画发展只是初期,笔法技巧等等都还不够成熟,但技巧是慢慢成熟起来的,而山水画常常会有的寄情山水、远离官场的思想是与魏晋名士普遍崇尚的纵情山水这样的生活方式相符合的。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第一幅山水画是宋朝时期的《游春图》。

而也是在此画之后,山水画终于不再仅仅是花鸟的陪衬,也不再仅仅是用色古艳的装饰,山水画走出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列植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在之后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之中,山水画渐渐自成一派,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

中国古代的画家一开始便执着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从而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描写上,有力依据笔墨对衬关系将“远映”效果达于极致。

山水画在解决了形似后又开始与形保持距离,甚至尽量摆脱形的约束。

我想这也是在寄托一种意境,画家寄托着一种人文的精神,有一种情感在其中,无论画的是崎岖的山,还是柔软的水,都要寄托些情绪,寄托些观感在里面。

中国很多的文人流传下来的画作都能看出他们一生的志趣所在。

一生清贫的吴镇,喜“天人性命之学”,以释僧为友,故在《渔父图》中力求平实,追慕与世无争的精神乐园,笔墨出处呈相了一种气韵奇古、清淡孤洁的精神。

被后人称为元画极致的倪瓒,善以禅、道之理入画,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观。

聊写胸中逸气虽是倪瓒提出的,
但是我想这大致叙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观点。

这种从古至今的山水情怀,影响了许多文人名士。

无论是步入官场、或是投笔从戎、抑或是纵情山水、隐居田园,就像五柳先生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将情寄于山水,又将山水入画,在自然和人文之间寻找着一种通感,是中国传统文人一脉相承的志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