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比喻
B.过.则勿惮改过:有过失,犯错误
C.君子和.而不同和:指不同的人或事物
达成和谐的关系
D.更.也,人皆仰之更:改正
[解析]喻:明白,懂得。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君子和而.不同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①君子之.过也②如日月之.食焉
C.①何足算也.②过也.,人皆见之
D.①何.如斯可谓之士矣②今之从政者何.如
[解析]A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假设,如果。
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①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呢”;②助词,表停顿。
D项,都是疑问代词,怎样。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不器.B.主.忠信
C.乐.节礼乐D.君子病.无能焉
[解析]A项,器:名词用作动词,做器具。
B、C、D三项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其何以行之哉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我未之见也D.毋友不如己者
[解析]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一般句式。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人不可以
..无耻
B.无耻
..之耻,无耻矣
C.今之从政
..者何如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解析]A、B、C三项古今意义相同。
D项,卑鄙:古义,“卑”指出身的低微,“鄙”指见识短浅;今义,品质恶劣。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人而无信,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3)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4)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____________;更也,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知其可也(2)君子喻于义(3)君子和而不同(4)人皆见之人皆仰之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7~10题。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孟子·离娄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曰:“敢问其次
..
为次矣。
”
——《论语·子路》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问其次
..其次:次一等
B.抑.亦可以为次矣抑:但
C.使.于四方使:出使
D.乡党称弟.焉弟:兄弟
[解析]弟:同“悌”,尊敬兄长。
[答案] D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把义放在最高标准,孔子在与子贡的谈话中把品德修养和国家利益放在最高标准。
B.孔子和孟子都一致谈到了作为“士”的行为准则:言是不需要信,行也是不需要果。
C.信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实孔子也认为“信”是“士”的重要标准。
D.孟子还说过:“君子不亮(同‘谅’,即信),恶乎执?”即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所以孟子并不认为君子不需要讲信用。
[解析]B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不要固执于言和行。
[答案] B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都讲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果断,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2)自己的行为中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不使君主的使命受到侮辱,可以叫作“士”了。
10.不少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超脱出来,不做“硁硁然小人哉”的读书人,而做一个通达权变的人。
(意思对即可)
[语言表达层]
11.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
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
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能力的考查题,既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又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即短句变长句。
首先确立“创造是……”的答题格式。
其次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人的一种活动(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再次筛选相关信息:第二句介绍“创造”的特点,第三、四句介绍创造的两种类型;最后一句
介绍其必要条件。
最后是整合,把二至五句的内容整合为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为了满足字数要求还要把重复的内容、次要的内容删去。
[答案]
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12.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
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
(从:跟随)(比:并列)
二人排齐向右站
亲密并列肩比肩
(北:相背)(化:变化)
左人正立右倒画
人形颠倒表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这四个会意字,弄懂字的形义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仔细阅读例句,按照例句的形式,针对“从”“北”两个字分别写出两个七字句,所写的语句要能展示字的形义关系;此外,还要注意所写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逻辑。
[答案](示例)从:一人前行一人后后人跟随前人走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字义相背可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