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关怀向度
——读程勰长篇小说《向邪恶索命》
丁皎年
别林斯基说:“优秀的作家,一定要关注社会最棘手的问题。
”在当今文学原创颇为边缘化、社会价值取向颇为功利化、读者或人们的文学消费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实里,一个作家如果进行文学创作,应该不避尖锐,直面现实,具备时代的责任、良知和担当。
以此对照,作家程勰的长篇小说《向邪恶索命》表现出特有的意义,以生活原色再现矛盾原色,进而彰显主题意义。
生活原色。
作品中有很多极其熟悉的生存环境和场面,如凉州贤孝、民俗、饮食、歌谣、俚语、纠葛、关系网、潜规则、官场恩仇录等。
“丁二爷常常在这棵树下唱曲儿(贤孝)……老槐树的中间已经空透,里面能藏七八个娃娃……丁二爷说,她是狐狸精变的,专门勾引男人。
”这里,既是人们的物质空间,也是精神空间,单调,缓慢,快乐,贫穷,淳朴,野性。
“那些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在城市里,他们身背铺盖卷儿茫然地环视……今晚要住在哪儿呢?这是个大问题。
”这个,恐怕是近三十年来庄稼人进入城市的现状,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将是现实的存在。
这是国情,“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不易。
“黄昏来得很凶猛的时辰,丁二爷就被白仁义书记派的民兵抓来绑在河湾滩村最为古老的那棵老槐树下。
”窝里斗,源远流长,乡民如是,官人如是,文人何尝不如是?“在两山的山沟里,公路从双龙沟中央穿过,像一根被秽物弄得很脏的猪大肠。
”从这句具有象征意味的语言里,已经折射出地域、淘金、发财、情仇、爱欲、赤裸、狡黠、阴谋、生死等图画。
“远处一只黑老娃(乌鸦)嘎了一声,从白仁义书记的坟头上飞了起来,落在不远处的一棵沙枣树上,勾着头打起盹儿。
”过去的厉害人物,而今已入尘土,令人感慨,这里可以找到一组富有意义的意象,辐射出题旨。
还有一层含义:单纯看题目《向邪恶索命》,颇为率直,但刚性力度,温良恭俭让的传统之下,应该换用一种新的方式,正如有人说这个世界“可怕的是好人的沉默”。
主观愿望,不希望有《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场面,但即使主观上沉默着,一些邪恶也会自然而然被索命,因果使然。
“丁二贵就照那些干部的要求一册一册地翻。
他翻了几册,又翻了几册。
翻过二十几册以后,丁二贵不翻了,他把那些小册子抱到干部面前。
”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把这些“法律”翻完,与“公务员”谈过话,愤懑失望,无法过日子了,当天夜里就投水自杀。
丁二爷和丁魁义受到“执法者”的虐待,挨了执法者的打的丁洪章“几天后,死在太和县土佛寺监狱里。
”“嫂子也被抓了,关进看守所的时候竟然被戴上八斤重的大脚镣,受尽了折磨。
”一个作家,小资情调已显单纯,对社会重大问题讳疾忌医显得怯弱,对司法如何公正的认识应该比人们或司法更敏锐更前沿,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提出的一个命题:《冤假错案的根本原因是法院不能独立审判》。
这一点上,《向邪恶索命》具备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死亡,在作品里不神秘,一个个人物直截了当的死,其死因既有自然过程,更有严酷的现实。
如果说温饱解决了,应该好好活着,固然应该,不奢求更高的精神文化,这种说教式的眼光其实本身就落伍了,但没有解决温饱,就相煎何太急,其中的苦涩,“过来人”一定记忆犹新。
《向邪恶索命》塑造了一
批为生存而抗争的人。
“他们竟然去了一回北京……把河湾滩镇就农民负担过重的事实写了个‘万言书’……三人谈到动情处,不禁热血沸腾。
”“这血性男儿,毅然辞去工作,决定拼出性命也要为兄嫂讨个公道!”但个体抗争的力量微弱,
随着结尾第45章各种人物、两个情节的交织、凝结和发酵,白发通过贤孝表达
了悲悯和呐喊:“天上的云多日不明,河里的鱼多水不请。
林里的树多花不红,世上的人多心不公。
”
作品的文笔有时幽默戏谑,嬉笑讽贬,借以调和裸露、严正而沉重的主题。
没有钱的刘熊说:“我在家时是个地痞……我就到我们县的财政局长家偷,我想既然是管钱的一定很有钱。
钱我的偷了,可是正要走的时候,我看到他老婆回家了。
老娘们喝多了,一进门就把我当成了她老公。
我也是没有碰过女人,就和她疯狂起来。
谁知道正做着,局长回来了,抓了个正着。
我起身给了他一拳,穿着裤衩跑了。
”读到此处,想起西班牙一部戏剧作品里的唐璜在舞台上眉飞色舞,夸耀自己在某国有多少个女人,某国有多少个女人,大言不惭,然而能自证性格,大胆揭露,表现一类人,一个阶层。
刘熊是穷人,“地痞”,“大言不惭”绘声绘色,这一个角色达到了一种文学目标:戏谑具有特权的“有钱人”。
在一个潮湿肮脏的窑洞里,张成功小声哭泣,回答张继东的疑问时说:“我爹说我哥一岁的时候,还爬不起来,五岁的时候还不说话。
我爹知道我哥是个傻子,就觉得失败,所以叫失败,生我后一看挺机灵就叫成功。
”戏谑谈笑中的辛酸。
“正在干活的丁魁义在一个老汉面前站住了,老汉被背上的砖压得几乎趴下来,他用手搀了老汉一下:‘你叫什么名字?’‘张良’老头看了看丁魁义说。
”读者熟悉汉朝的张良,熟悉当代油画《父亲》,但不一定熟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但乡民与生俱来的乐观冲淡了悲情。
“中央有关部门终于采取心动了。
”事情得到了解决,作家充满了信心。
有时,为了缓和冲突和气氛,放慢情节推进,作品以地域文化为背景,采用各种媒介物,抒写他们的内在精神:“白发在回学校的路上突然就想起了丁
二爷唱的曲儿(贤孝)《皮箱记》《包公案》来。
”“星期天的下午,白发正在给一方油菜除草,天却下起了雨。
一墩刺麻子,却怎么也拔不出来。
白发后悔来时没有那上个铲子。
”笔调好像闲适,琢磨却有含意,为下文蓄势。
间或,夹杂一些具有象征主义的细节:“中农不高兴地走了”;“没有了母狗的叫声,河湾滩镇的人睡了个安稳觉”“白发的西门达公牛苜蓿吃多了,胀死了”;“白发跑的时候,天却无端下起了大雪,一阵紧似一阵。
”这些细节耐品,最有艺术性。
矛盾原色。
作品里的矛盾很多:生存欲望与破旧落后之间的矛盾,人口繁衍与生活资源和“政策”之间的矛盾,人们的冲突纠葛与“执法者”执法不公之间的矛盾,个人争取权益与公共权力制衡之间的矛盾。
其中乡村生活资源的有限性、传承性、乡民的保护性、抗争性与公共权力的扩张性,是突出的矛盾:白发“这样想着,那个挖掘机又吼开了,推土机也叫唤着跑了起来……紧接着,白发被举到了半空……又有几个身着西装肥头大耳的家伙,被那些美女们庄严地审视着,拿了剪刀正在剪彩。
”传神深刻、寓意深远的描写,点染场景,引起诸多联想。
作家设计的情节是解决了一些矛盾,但是矛盾的根源并没有消除。
当然,根除的那一天,也许就是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
雷达先生在《面对文体与思潮的错位》一文里,以《平凡的世界》的畅销和热度为例,重申了一个观点:“在今天有必要重新提倡现实主义精神……更关注人民的苦乐,更关注当下的生存,更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从这个意义,《向邪恶索命》践行的现实主义精神值得肯定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