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源流与应用_刘永旭

黄帝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源流与应用_刘永旭

130第1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4 Apr . ,20111 扶阳思想的起源古代哲学认为,“太极”是无形的一元之气,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然后分出先天无形的元阴、元阳,从而化生后天有形的阴阳。

阴阳学说始于《周易》,《周易》中的乾、坤分别代表阳与阴,乾由纯六阳爻组成,故为至阳,其性纯阳刚健,乃天元之始,万物之父[1]。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古代医家也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领域,在阴阳这对矛盾中,古人更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

《黄帝内经》尤以对人体阳气的叙述全面而深刻,这一点与其长期观察天象得出的结论有关。

古人认为天体中的太阳是天之阳气,能给自然界带来光明和温暖,阳气可司天体运行,蒸腾气化,推动万事万物生长发育,蓬勃向上,生生不息,不断更新。

古代医家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天体中的太阳,具有护卫生命、温煦脏腑、抵御外邪、推动、升提、气化等与天体中阳气一样的作用。

在人体的阴阳平衡中,阳气起主导作用。

故《内经》中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记载。

2阳气的生理、病理规律古人在阴阳二气中为什么重视阳气呢?因为阳气是彰显的、向上的、向外的、功能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

在生理上,阳气的主导作用在于维系生命、司生长化收藏的气化活动,阳气“出上窍”,“发腠理”,“实四肢”,以升降出入为运动方式。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为阳之基”。

阴是在行使各种功能的过程中消耗掉的精血津液,为阳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在人体以心阳、肾阳(命门)更为重要,两脏之阳温养、推动其它脏腑实施各自的生理功能。

总之,五脏的生理功能即是阳气的不同运动状态,精血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全赖阳气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五脏的功能活动。

《内经》中有关阳气致病的症候论述得详细而生动,阳气失常的病理状态有:阳气固护卫外失常、阳气蓄积、阳气郁遏、阳气厥逆、阴虚阳亢、阳热内盛、阴精阳气失调等病气传化。

如阳盛则阴病,则见“烦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腹满以《黄帝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源流与应用刘永旭1,闫也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阴阳这对矛盾中,古人更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黄帝内经》一书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因病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养生等方面阐述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其重视阳气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各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了重视阳气、偏于温补的学术流派,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内经》重视阳气的理论在各科疾病的发病学与治疗学上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阳气;中风中图分类号:R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130- 02收稿日期:2010-10-18作者简介:刘永旭(1984-),男,辽宁丹东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

Huangdi Neijing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tream and Application of Yang-qiLIU Yong-xu 1, YAN Ye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Yin and Yang theory is the philosoph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is contradiction,the ancient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eading role of yang-qi. The Huangdi Neijing ,a book from thehuman body structure,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pathogenesis,disease diagnosis,treatment,prognosis,health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human body yang-qi. The emphasis on the idea yang-qi deeply impact on later doctor 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school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formatting the emphasis on yang,warming biased academic school .They express their views,contending,rich the contents of the motherland medicine. Huangdi Neijing pay attention to yang-qi theor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are still with the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Yang-qi;stroke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烦冤……”,系邪气侵表,卫外失常,卫阳之气上浮与邪气抗争,阳气亢盛,热盛于里,外达于表所致;又如阳盛加之阴精虚衰,又逢盛夏阳热之时可致阴气竭绝的煎厥;阳气亢盛,恼怒伤肝则脏腑经络阻隔不通而气血上逆,可致薄厥;阳气不能温养筋脉、温固肌表则出现偏枯、大偻、出汗异常等;阳气郁遏,失于宣泻,营卫不和,湿邪内郁则易生疖、痱、痤等。

3 扶阳思想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的“薄厥”,是中医学中风的最早记载。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

”由此可见,阳气阻隔、蓄积,上下气不相交通,加之大怒,是《内经》时代中风病的发病机理。

“薄厥”相当于中风的急性期中脏腑中的闭证,即类中风,符合现代中风病恼怒伤肝、气血上逆的病因病机。

而《内经》中的“偏枯”为气血不足,营卫不和,风邪外中的真中风。

“偏枯”相当于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为病久阳气不能温养筋脉,温固肌表,筋肉失濡,干枯不荣的半身不遂。

通过长期的临证观察认为,中风表现为阳虚证者多见于恢复期,为阳气温煦失宜,经脉失养,气不运血,血脉瘀滞。

可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病至后期,阳气不足,气不帅血,用大量补气药配伍少量活血药使气旺血生,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经散寒,鼓舞气血[2]。

阳主动,阳跷脉、阴跷脉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风病多在阳经,活动障碍其病在阳。

治宜针引阳气、鼓舞气血,肢体瘫痪取手、足阳明经穴;中脏腑神识昏朦的闭证选督脉穴——人中穴回阳救逆,调和气血,启闭开窍。

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在中风的发病学与治疗学上可见一斑。

对中风的认识古今有所不同,《内经》的病机特点有阳气阻隔、气机上逆及阳失温养、固护的区别,前者阳气不通属实,实者当泻。

后者阳气不荣属虚,虚者宜补。

泻寓意疏通阳气,令其调畅,恢复气机升降之常道,而非克罚阳气。

补非壅补,而为鼓舞阳气,温之、煦之、濡之、养之。

取意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阳气帅血疏瘀,寓静于动,补而不滞。

同为一证,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历代医家以各自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多元性和治疗思路的灵活性及治疗手段的广泛性,促进了中风病研究的发展。

现代人如何继承这些纷繁复杂的各家之言,是助阳,抑或滋阴……究其根本,应遵循辨证施治的个体化原则,师古而不泥古,视病人的体质、证候而用药、取穴。

阴虚者滋阴,阳亢者抑阳,气虚者益气,阳衰者扶阳,挟痰者祛痰,腑实者泻热,血瘀者通络……,“调其阴阳,以平为期”。

4 重视阳气思想的医学流派东汉张仲景受《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影响,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著成我国外感病的第一部专书——《伤寒杂病论》,创六经辨证,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寒邪伤阳之后体内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处处强调固护阳气、保护脾胃的指导思想。

这些观点除了受《内经》重视阳气思想的影响外,当时的战乱、灾害、疾病流行、人们的体质下降、脏腑功能衰弱等诸多因素也是导致张仲景重视人体阳气的原因之一。

金元时期中以李东垣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仍以倡导阳气学说为主流。

创“甘温除大热”之法,治以甘温益气补中温阳,对内伤发热的病机、论治独树一帜。

李东垣根据气机升降的理论,本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3]”的原则,立辛甘温升散之法,以升阳、散火、盛湿、舒肝、创补中益气汤。

明朝的张介宾,他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论述阳气的问题上,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观点。

强调人体阳气的重要,人的体温、活力、五官、五脏的功能活动、生老病死都离不开阳气的作用。

主张“热无伤而寒可畏”。

明·李中梓宗《内经》之理,在阴阳二气中仍注重阳气,认为“物不生于阴,而生于阳”,注重补脾胃,滋化源,补肾与益脾兼行[4]。

著《医宗必读》阐述了水火阴阳,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元气,虚劳等,治疗上不犯胶辛热,滞苦寒,执升提,泥凉润之误,对后世治则治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现代医家卢崇汉认为,生理上阴平阳秘的状态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阴阳平衡,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于阳气。

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了破坏,从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

其独到之处在于: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气的不足,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阴阳两者的关系失调[5]。

不仅阳虚用附桂,阴虚也用附桂,以阳气为主导审视阴阳之间的生理、病理变化的观点值得探讨。

总之,《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以至各流派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其重视阳气的思想在祖国医学史绵亘不绝的长河中发源于《易经》,完善于《内经》,充实于《类经》,流传至今,各代医家无一不把阳气视为人体最重要的功能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