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

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二、区划依据、方法和命名原则(一)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级区划分: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的相似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基本一致性,结合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的定性分析。

三级区划分: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评价,按照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二)区划方法在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规程》采用GIS空间叠加技术方法,集成专家知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利用主导因素法,按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最大的原则以及区域共轭性原则,依次逐级划分生态功能区,并根据行政单元完整性进行修订,最终确定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界线。

按照生态区划规程要求,一级区划应维持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二级区划主要以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区划时应保持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兼顾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三级区划主要采用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并分别考虑其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营养物质保持、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脆弱性特征的相似与差异性。

(三)命名原则生态功能区的命名要准确体现各个区域的主要特点、所处地理空间位置、生态系统类型,同一级别生态区的名称应相互对应,文字简明扼要。

生态功能区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

一级区名称由地名+地貌类型+生态区构成,组合地貌类型按重要顺序排列。

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择其中重要或典型者。

二级区名称由地名+生态系统类型+生态亚区构成,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命名。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农田、城市、水域和工矿等。

命名择其重要或典型者。

三级区名称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以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命名。

本区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水土保持等。

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石漠化、酸雨敏感性等。

命名择其重要或典型者。

都市区生态功能区以生态恢复和调控为主导进行命名。

三、区划方案根据上述分区方法与原则,参照“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中所定的分区系统,结合重庆市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情况实际,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5个一级区,9个二级区,14个三级区。

各级分区命名如下:I 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态区I1大巴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亚区I1-1大巴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II 三峡库区(腹地)平行岭谷低山-丘陵生态区II1 三峡水库水体保护生态亚区II1-1巫山-奉节水体保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II1-2三峡库区(腹地)水体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II2 梁平—垫江农业生态亚区II2-1梁平—垫江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III 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III1 方斗山—七曜山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III1-1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III2 渝东南岩溶石山林草生态亚区III2-1黔江-彭水石漠化敏感区III2-2酉阳-秀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IV 渝中-西丘陵-低山生态区IV1长寿-涪陵低山丘陵农林生态亚区IV1-1长寿-涪陵水体保护-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IV2 渝西南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IV2-1南川-万盛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IV2-2江津-綦江低山丘陵水文调蓄生态功能区IV3 渝西丘陵农业生态亚区IV3-1永川—璧山水土保持-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IV3-2渝西方山丘陵营养物质保持-水体保护生态功能区V 都市区人工调控生态区V1都市区城市生态调控亚区V1-1都市核心生态恢复生态功能区V1-2都市外围生态调控生态功能区四、分区规划I 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态区I1大巴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亚区I1-1大巴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本区位于重庆市的最北端,包括城口县和巫溪县,面积7322.6km2。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温度13.8℃,年降雨量1200~1600mm,气候垂直分异明显。

地貌以中、低山为主。

林地面积比为54.5%。

区内拥有完好的原始植被,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俱佳。

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胁严重,经济总量小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制约了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薄弱。

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

辅助功能有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地质灾害防治。

该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方向是建设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突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的重点。

本区山地地区是重点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生态区要严格加以保护,实施封闭管理,禁止一切生产性活动。

II 三峡库区(腹地)平行岭谷低山-丘陵生态区II1 三峡水库水体保护生态亚区II1-1巫山-奉节水体保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该生态功能区包括奉节、巫山两县,面积7057.3km2,平均海拔970m左右、相对高差2100~2600m。

多年均降雨量低于1150 mm。

林地面积比57.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是全市最严重地区,次级河流存在一定程度污染,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危害较严重。

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三峡水库水体,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向和重点是农村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防治,进一步提高植被覆盖度,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进行地质灾害、石漠化和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适度点状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农林产品加工业、清洁能源和环保建材产业,形成特色经济。

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向我市“一小时经济圈”进行人口梯度转移。

本区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保护,严禁开发活动;长江等河流水域应重点保护。

II1-2三峡库区(腹地)水体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该生态功能区包括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开县,面积16150 km2。

地貌类型以低中山为主。

林地面积比为34.6%,多年均地表水资源量112.53亿m3。

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和干旱洪涝灾害均严重,次级河溪污染和富营养化较突出,三峡水库消落区可能导致较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主导生态功能为三峡水库水体保护库,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

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应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进行生态屏障建设,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地质灾害和干旱洪涝灾害防治。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好“万州—开县—云阳”综合产业发展区和“丰都—忠县”特色产业发展轴。

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向我市“一小时经济圈”实行人口梯度转移。

三峡水库145~175m库岸线至视线所及第一层山脊范围,应划为重点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强制保护。

II2 梁平—垫江农业生态亚区II2-1梁平—垫江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本区包括梁平、垫江两县,面积3408 km2。

自东北向西南地势渐降,两低山间为丘陵平坝,年均降水量1260~1300mm。

自然植被覆盖较差,林地面积比为22.67%。

生态环境问题是洪涝灾害频率较高,森林覆盖率最低。

区内主要河流高滩河受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断面平均值超标项目数较多。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定位为营养物质保持,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和明月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月山山地生态系统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向和重点是是生态绿化建设,低山丘陵植树造林、农田林网建设、城镇绿化、交通干线和溪河绿色通廊建设,提升植被覆盖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水土保持能力。

大力发展集约型现代生态农业。

沿交通干道集中建设资源环境可承受的特色产业发展轴。

抓好节水降耗减排工作,加强农村面源、企业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大力防治水环境污染。

条形低山是本区生态系统骨架,应重点保护;区内重要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特殊区域的核心区要划为禁止开发区,严格加以保护。

III 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III1 方斗山—七曜山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III1-1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本生态功能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面,方斗山、七曜山横贯本区,包括石柱县、武隆县,面积5913.81km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