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黑石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试题 历史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黑石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试题 历史

绝密★启用前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黑石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试题文综历史分卷分卷I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 4.0分,共48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1921年,列宁意识到,有必要与那些具有使工业生产复苏能力的人讲和。

这表明列宁决定()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2.“苏联……五年计划立刻就要完成,这对于帝国主义非常不利……工农红军与苏维埃区域又英勇的冲破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第三次的围剿……外国帝国主义看着……他在中国的走狗军阀国民党等已经不能随心所欲的替它保护并扩张对华掠夺的利益,因此便直接。

”划线处应填入的是()A.占领满洲中国领土 B.炮击宛平县城C.挑起太平洋战争 D.制造华北事变3.多年来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国内史学界及官方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研究认定存在一定争议。

而日本不同派系对此则存在较大差异,并有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有“虚构、夸张”之嫌。

这反映了()A.证据充足最终能够还原历史全貌 B.日本研究结论全然罔顾史实真相C.遇难人数不明阻碍屠杀事实认定 D.立场先行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4.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5.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6.“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7.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事的评价为:“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

”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下图中的()A.日本挑起战端 B.黄海海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C.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大连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8.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9.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

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语来自银幕。

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B.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C.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D.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10.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11.清朝咸丰年间《夷场行》中写道:“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揭露了列强()A.强迫开放通商口岸 B.割占香港C.攫取领事裁判权 D.强建租界12.“使西方重拾对民主和资本主义的信奉,加速了业已存在的欧洲统一运动,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军事大国。

”这段话评述应指()A.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冷战局面的结束C.欧盟的诞生 D.世贸组织的成立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 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

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

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

”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资本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

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

”……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

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

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14(12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说明西周地方制度实行后期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

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三、选做题部分(共3小题,考生任意选择一题作答即可)【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

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

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

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

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

我将愉快会参军。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

”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

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

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

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

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相关主题